明风再起

第110章 郑芝龙的来信(1 / 2)

崇祯六年,公元1633 年,天下局势波谲云诡,各方势力在时代的舞台上粉墨登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六月,紫禁城的宫殿内,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宁静,崇祯皇四子朱慈焕诞生,这位皇子日后被封为永王,为这风雨飘摇的大明皇室又添了一抹希望的曙光。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艰难航行的巨轮,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七月,东南沿海的局势陡然紧张起来。驻台荷兰殖民侵略军妄图进一步扩张其在大明沿海的势力范围,公然侵犯厦门。消息传来,朝野震动。福建巡抚邹维琏深知局势危急,迅速调兵遣将,以郑芝龙为前锋,积极筹备迎击荷军。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而远在安南的李长风,虽身处异域,却也时刻关注着大明国内的局势变化。他深知荷兰人的野心与贪婪,也明白这场战争对于大明沿海地区的重要性。此时的他,已在安南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统治,军队经过扩充与训练,实力愈发强大。他思索着,是否该在这场战争中为大明出一份力,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大明朝廷中的地位,同时也彰显自己对大明的忠诚。

李长风一边密切关注着福建沿海战事的动向,一边加紧在安南的军事部署。他命令枪炮作坊加速生产转轮手枪,计划将其配备给精锐部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也组织人手,收集关于荷兰军队的情报,分析其战术特点与武器装备,试图找到应对之策。

在福建,郑芝龙率领的前锋部队严阵以待。郑芝龙,这位海上枭雄,在大海上纵横多年,有着丰富的海战经验和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水师。他对荷兰人的挑衅极为愤怒,一心想要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以扬大明国威。

随着九月的临近,大战的氛围愈发浓烈。荷军在澎湖大屿、金门料罗一带集结,战舰林立,炮火森严。他们自恃船坚炮利,妄图一举击败明军,实现其在东南沿海的殖民野心。而明军这边,士气高昂,众志成城,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

在这局势紧张的当口,李长风收到了来自福建的来信。拆开信件,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竟是郑芝龙亲笔所书。信中言辞恳切,详述了荷兰殖民侵略军在沿海的猖獗行径,以及即将在澎湖大屿、金门料罗展开大战的严峻形势。郑芝龙在信中直言,荷军船坚炮利,此次来势汹汹,虽福建水师上下一心,但仍觉压力巨大,恳请李长风施以援手,共御外敌。

李长风看完信后,略作思索,便毅然决定答应郑芝龙的请求。他深知,荷兰人若在沿海得逞,日后必将对大明沿海乃至安南的局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唇亡齿寒,此时助大明击退荷军,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李长风随即招来李长林与郑瑶。李长林,作战勇猛且心思缜密,在李长风麾下屡立战功;郑瑶,出身福建郑家,对海战战术有着独到的见解。李长风神情严肃地对二人说道:“如今大明沿海告急,小瑶的大伯郑芝龙将军求援,我决定派你们夫妇率第一舰队前往台湾海峡助阵。此去责任重大,荷兰人狡诈且装备精良,你们务必谨慎行事,配合郑芝龙将军的指挥,与福建水师协同作战,务必将荷军击退!并顺势拿下台湾,与郑家一起瓜分,建立据点。”

“是!大哥放心,我们夫妇定不辱使命!”李长林与郑瑶齐声应道,眼中透着坚定与决然。

很快,第一舰队便在军港集结完毕。一艘艘战舰整齐排列,舰身坚固,旗帜飘扬。舰上的士兵们精神抖擞,他们身着统一的军装,手持武器,眼神中满是对即将到来战斗的期待与无畏。火炮被擦拭得锃亮,弹药也已装填完毕,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李长林与郑瑶登上旗舰,随着一声令下,舰队缓缓驶离港口。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船舷,第一舰队如同一群出海的蛟龙,朝着台湾海峡破浪前行。

与此同时,在福建沿海,郑芝龙得知李长风答应派舰队支援,心中大喜。他一面加紧对福建水师的训练与部署,一面密切关注着荷军的动向。郑芝龙深知,李长风派来的第一舰队将成为此次战役的关键力量,双方里应外合,定能给荷军一个惨痛的教训。

荷兰殖民侵略军方面,他们似乎并未察觉到李长风舰队的动向,依旧在为即将发起的进攻做着准备。他们仗着先进的战舰和强大的火炮,妄图在与明军的战斗中速战速决,实现其在大明沿海的扩张野心。

安南被李长风占领之后,局势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在大明的朝堂之上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莫朝的遗老们不甘心就此失去家国,他们一路奔波,来到北京,决心向崇祯皇帝告御状,状告李长风无故侵占安南,妄图恢复莫朝昔日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