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

第34章 温馨小院(2 / 2)

从那之后,何三学字的速度突飞猛进,不仅记得牢固,甚至还能默写出来。最近,他们常常待在河边的沙滩上,写写画画,日子也变得愈发充实而有滋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春草这小丫头最近也格外乖巧。她时常在何大爷面前说些贴心话,有时候还会提着几个甜果子来看望他。今天她费力地砍了几根竹子,小小的肩膀扛着那一捆竹子,“哧哧啦啦”地往这边慢慢走来。好在半路上碰到了何婶,何婶赶忙上前,帮她把竹子搬到了小院中。

春草有些腼腆害羞,小声说道:“何伯伯,你能不能帮我也制作两个鱼篓?我想去河里放鱼篓捕鱼吃,总吃野菜可太腻啦。我还想把捕到的鱼拿到街上去换钱。”何大爷一脸慈祥地回答:“这肯定没问题,我帮你编两个大大的鱼笼。不过你去河里放鱼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都是用绳子把鱼笼系在石头上或者树干上的,不然很容易被水冲走。你一个孩子可得千万小心啊。”

赵亚楠和何三在河边练完字后,总会顺路捡些小石子带回去。回到家,他们便把这些小石子仔细地铺在自家院子里。这样一来,下雨天院子就不会又脏又滑,行走起来方便多了。

看着这些小石子,赵亚楠不禁想起在现代时,路边常能看到的那句致富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她抬眼望向四周,这偏僻的山村,村民们的出行实在太过不便。一瞬间,一个念头在她心中闪过,如果条件允许,她真想帮大家修建一座大桥,彻底解决出行难题。可冷静下来想想,这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难实现了。

思索再三,赵亚楠觉得还是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她打算先用这些捡来的石子,帮村民们铺一条路,既能让大家出行更顺畅,也能防止路边野草肆意生长。这山里的几户人家,之所以选择住在大山深处,就是因为这里泥土肥沃,便于耕种。然而,肥沃的土地并没有带来出行的便利,他们的日常出入依旧十分艰难。

于是,在许多个夜晚,吃过晚饭,天色还未完全暗下去的时候,赵亚楠就一手拿着工具,一边教身旁的何三唱歌,一边带着何三和哑弟,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将路边丛生的野草和小树一点点砍掉。他们每走一段路,就把从路边捡来的石子一排排、整整齐齐地铺设在地面上。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条原本崎岖难行的山路,在他们的努力下,慢慢有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平坦,也为山里的村民们带来了出行的希望。

目前,唯一让赵亚楠感到美中不足的便是吃水难题。日常用水极为不便,尤其是婶娘,家中做饭的活儿基本都由她负责,而且两家常常合在一起吃饭。像洗菜这种耗水量大的事,做起来特别费劲。虽说家里的何三他们会去河里挑水,但他们总有忙得抽不开身的时候。婶娘心疼孩子们,很多时候就自己担着菜盆去河边,洗完菜再回来做饭。

这些日子,赵亚楠一直在琢磨山里的泉水。她想着,要是能把泉水引到屋子一侧就好了。泉水干净又清甜,婶娘的房屋旁边正好有一块空地,倘若能把山泉水引到那儿,吃水问题或许就能解决。而且他们家台阶修得很高,完全不用担心排水问题。最近赵亚楠和何三、哑弟在山上玩耍时,特意留意了山上的泉水。山上有一处小溪是朝后山流去的,若要把小溪的水引流到自家这边,单靠人工挖土,工程太过浩大。思来想去,她决定用竹子搭建管道来引流。当下大家空闲时间多,山上的竹子资源又十分丰富。她知道后山的楠竹又粗又大,估计七八根就能把山泉水引过来。

心中有了计划,赵亚楠便带着何三、哑弟,拿着砍柴的砍刀来到后山。他们先挑选粗壮的楠竹,再一根根砍断。楠竹特别粗大,好在砍断一根后将它分成两半,一下子就有了两节可用的材料。接着,他们用刀柄把竹子中间的竹节一节节去掉,让竹子形成流水的通道。从溪流的源头开始,接引一段水流到竹子里,把竹子架在竹枝上,下一根竹子的位置稍微降低,让水流从粗的一端流入,细的一端流出。这么盘算下来,至少需要五根竹子,一根竹子分成两半,便能充分利用,节省不少时间。可别小瞧这一根楠竹,重达好几十斤,若不是他们三个人一起,还真干不了这力气活儿。

三人组忙得热火朝天,一天下来,个个累得大汗淋漓。劈竹枝条时,几个人的手都受了伤,红肿不堪,尤其是何三,砍竹子的活儿基本都由他承担。何三负责砍竹子,哑弟负责劈竹子。粗壮的楠竹倒下后,还得把多余的竹枝全部砍掉,将整根竹子修剪光滑。此外,还要砍几根细竹子搭建架台,再用绳子把楠竹固定在架台上。毕竟,要是不固定好,长时间风吹雨打,管道一旦倒塌,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他们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才完成管道框架的制作。当最后一根楠竹被引向沈娘的小院旁时,婶娘和其他人这才知道他们三人组又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事。一股股清泉顺着管道流淌下来,婶娘喜出望外。山上的泉水清甜可口,还能直接饮用,谁会不喜欢呢?一想到以后再也不用辛苦去挑水,大家都特别高兴。婶娘把厨房的一口大缸放在那儿接泉水,不住地夸赞这三个孩子:“你们这三个孩子,真是太能干了!”

喜欢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