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

第270章 努力还帐(1 / 2)

暮色漫进租来的两居室时,母亲又开始絮絮叨叨地擦拭着相框。赵亚楠望着她鬓角新添的白发,听见那句卡在喉咙里的"别走"。七个月的昏迷像道深渊,将母亲的魂儿都吓散了半截,如今即便女儿好好地站在眼前,她的眼神依然带着惊弓之鸟般的惶惑。

"留在家里不好吗?"母亲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褪色的全家福,"隔壁王叔家的小子..."话音未落就被赵亚楠轻轻打断。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她望着楼下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的上班族,突然想起医院账单上那串刺眼的数字——母亲卖了房子,借遍了亲友,如今还在超市里推着沉重的购物车,每个月领着2500元的微薄薪水。

江西的工资条薄得能透光,三四千的月薪在债务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赵亚楠盯着镜子里自己苍白的脸,想起在王府时华服加身的光景,苦笑一声。现实容不得她沉溺于回忆,她必须像从前在异世教采薇认字那般,一笔一划地重新书写人生。

"妈,我想去外面闯闯。"她握住母亲粗糙的手,触到掌心的老茧时鼻尖发酸,"上海有同学照应,那边机会多。"话里没说出口的,是想在繁华都市里遇见新的可能。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在老家或许已算不得年轻,可她总觉得,在更大的世界里,或许能遇见真正懂她的人——不是像苏康那样匆匆过客,也不是如景瑜般隔着时空的痴念。

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白天在模具厂上班,晚上去教外语做兼职,周末再接点翻译的活儿。等把债务还清,等母亲能安心地在摇椅上晒太阳,那时再回来,在熟悉的乡音里慢慢生活。窗外的月光洒进来,恍惚间与古代暖阁的月光重叠,赵亚楠轻轻摇了摇头——那些遥远的人和事,终究成了生命里的惊鸿一瞥,而眼前的路,才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的人生。

若留在江西老家,母亲怎会容忍她一人兼两三份工作?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早将她护在羽翼下二十余年,又怎舍得让她日夜奔波。唯有远离母亲关切的目光,奔赴上海,她才能瞒着母亲偷偷打拼,在霓虹闪烁的深夜里,将疲惫与汗水藏进晚风。更何况,与朋友合租的日子,恰似挣脱束缚的飞鸟,年轻的心终于能在自由的天地舒展。

抵达上海那日,暮色中的城市灯火璀璨,车水马龙的街道与记忆里的深圳别无二致。她望着玻璃幕墙倒映出的自己,忽然释怀——繁华都市的喧嚣虽相似,却给了她新的希望。幸运的是,刚落脚就有安身之处,同学的小出租屋虽狭小,却成了她在异乡的第一盏温暖灯火,照亮了她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晨光初绽,赵亚楠便踩着高跟鞋,推开了嘉和模具公司的玻璃门。这家初创企业比记忆里苏康的工作室大了一圈,楼下生产车间传来机器的嗡鸣,十余个工人正专注操作;楼上四五间办公室整齐排列,水泥地与白墙透着质朴的创业气息。

“欢迎加入!我是徐飞。”接待她的年轻经理笑容爽朗,眼中带着对新同事的期待。赵亚楠与他握手时,目光扫过开放式办公区的工位,恍惚间又看见多年前和苏康挤在狭小办公室熬夜改方案的光景。那时的热血与此刻的沉稳在记忆里交织,让她攥紧了手中的工牌。

“咱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徐飞边引路边介绍,“老板主抓业务,我负责运营,你既是翻译,也是全能助理。”他指着隔壁伏案算账的女士,“财务张姐,再隔壁是跑外勤的老周,文员小陈负责杂务。”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映得赵亚楠笔记本上的记录熠熠生辉——从商务洽谈翻译,到对接海外订单,再到协助车间核对图纸,她要像颗钉子,牢牢钉在公司运转的每个环节。

当第一份英文报价单摆在桌上时,赵亚楠指尖划过键盘的动作行云流水。CAD图纸上的参数与记忆中的模具设计知识悄然重合,她忽然意识到,无论是古代王府里的运筹帷幄,还是异世职场的摸爬滚打,都成了此刻游刃有余的底气。打印机吐出文件的瞬间,她望向窗外车水马龙的上海街道,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新的故事,正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