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

第68章 脉律快慢定寒热属性(2 / 2)

药房老周捧着炒栀子过来,棕黄色的饮片带着焦香:“苏医生,这批栀子用武火炒3分钟,红外测温180℃,挥发油减少30%,正适合虚热证。”他又展示五味子,“北五味子,果肉饱满,挥发油含量1.5%,符合药典标准。”

苏怀瑾点头:“《雷公炮炙论》早有‘栀子以甘草水浸一宿’的记载,现代炮制更精准。”她转向患者,“药要分两次温服,上午9点、下午3点,配合西药甲巯咪唑,但需间隔1小时,减少相互作用。”

想起陈雨薇手袋里的TS健康APP,她补充:“暂时停用所有保健品,海带紫菜别碰,高碘会让甲状腺‘更兴奋’,就像给燃烧的火堆浇汽油。”

三天后复诊,陈雨薇的面色稍润,手颤减轻,但说话时仍带着焦虑:“昨晚加班到凌晨,心率又飙到120,手环一直报警。”苏怀瑾搭脉后调整处方:“加太子参15g,《本草从新》说‘太子参补气益阴’,比人参更温和。”

这时,诊室门被推开,穿白大褂的西医拿着会诊单进来:“陈小姐,放射性碘治疗排期到了,建议尽快决定。”陈雨薇下意识地握紧手环,目光在中西医之间游移。

“您的脉律比上次稳了,”苏怀瑾指着脉象图,“从‘数而无序’到‘数而有根’,说明虚火在退。”她转向西医,“目前甲功指标适合中西医结合,给中药两周时间,若无效再考虑放射性治疗。”

西医点头离开后,陈雨薇轻声问:“中医真的能治本吗?”苏怀瑾看着她腕部的TS手环,想起李建国的动脉弹性检测报告:“西医像灭火,中医像防火。您的甲状腺就像过载的发电机,我们先给电路降压,再慢慢检修。”

暮色降临,苏怀瑾刚要下班,护士站传来消息:“有位胃癌术后患者,血红蛋白98g/L,脉弱得像蚊子咬,西医说要输营养液。”她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想起《黄帝内经》“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的教诲。

陈雨薇的心率手环发出提示音,显示脉率102次/分,苏怀瑾在病历中写下“脉律渐趋和缓”。

诊室里,陈雨薇正仔细阅读“避免高碘饮食”的医嘱,中药柜的沉郁气息混着炒栀子的焦香,提醒着苏怀瑾: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中医的脉诊智慧,依然是辨别寒热虚实的黄金标准。就像此刻案头的栀子豉汤,寒与热的配比,正演绎着中医最精妙的平衡艺术。

喜欢岐黄手记请大家收藏:岐黄手记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