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一般被认为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扬州旅舍。具体背景如下:
- 远游经历: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24岁,离开家乡,踏上远游的征途。至开元十四年,他已在外游历两年左右,在扬州受尽人间冷暖,远离家乡与亲人,内心难免孤独寂寞,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 个人遭遇:李白出身商贾之家,不被中原科举文化接纳,感到忧愤难平。而且他散尽千金后,官员也不再理会他,让他倍感挫败。
- 贫病交加:在扬州时李白又生了一场大病,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李白孤独地咀嚼着生活的苦楚,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这时对故乡的思念成为他心灵的慰藉。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静夜思》。
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至天宝八载(749年)游历金陵时所作,但开元十四年扬州旅舍所作的说法较为普遍。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营造孤寂清冷氛围:李白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依,这种处境使诗歌自然流露出孤寂、清冷的情绪。如“疑是地上霜”,以霜喻月光,不仅写出秋夜的清冷,更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强化了诗歌孤寂清冷的氛围。
- 触发思乡主题意境:远离家乡与亲人,在异乡的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明月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媒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望月、低头沉思的动作,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浓浓的思乡意境。
- 增添漂泊的沧桑感:李白处于漫游四方的阶段,前途未卜,在扬州旅舍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漂泊的滋味。诗中室内的“床前”与室外的“明月”形成空间对比,强化了游子的漂泊感,使诗歌有了一种漂泊的沧桑意境
喜欢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请大家收藏: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