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征人悲惨遭遇
-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描述被征的士兵大多胆小怯懦,并非真正的战士,而要前往炎热的南方远行作战,实在艰难。他们与父母告别时,放声大哭,日月都因此黯淡无光。泪水哭尽后接着流出血来,心都要碎了,最后连哭声也发不出来。这几句通过对征人心理、动作及环境氛围的描写,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出征人离别亲人时的悲痛欲绝,以及对未知征途的恐惧,凸显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
表达对战争的批判与期望
-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诗人将征人比作困兽与穷鱼,面对如猛虎、奔鲸般强大的敌人,他们此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深刻揭示出这场战争中征人的悲惨命运,批判了战争的残酷与统治者的草率。
-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诗人借用舜帝手持干戚(盾牌和大斧)舞蹈,便使有苗氏归服的典故,表达希望统治者能以文德服人,而非一味动用武力,期望能有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写战争的紧急、征人的悲惨遭遇,批判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李白诗歌关注现实、同情百姓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 历史事件:天宝九载,杨国忠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仲通专横粗暴,失南诏人心,云南太守张虔陀又对南诏王阁罗凤多所凌辱和征求,激起南诏反抗。天宝十载夏,鲜于仲通发兵八万征讨,与阁罗凤战于西洱河,惨败,伤亡六万。杨国忠为隐瞒败迹,又在东西两京和河南、河北等地大肆征兵,此诗即有感于这一事件而作。
- 社会状况:当时表面上唐朝仍处于盛世,但内部矛盾已逐渐凸显。唐玄宗荒于酒色、好大喜功,杨国忠等权臣为了个人利益,不顾百姓死活,发动不义之战,给社会带来了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大量无辜百姓被征去打仗,面临生离死别和生命危险。
- 思想文化氛围:唐朝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强调仁政、民本等观念。李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看到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自然会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对统治者的行为进行批判,希望统治者能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时代背景
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边疆战争频繁。如“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就反映了唐朝征讨南诏的战争,百姓被迫卷入其中。这样的时代背景使诗歌充满对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同情,“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描绘了出征者与亲人分别的凄惨场景,凸显百姓的无奈与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
个人经历
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但又历经坎坷,怀才不遇。这种经历使他在看到社会现实时,内心更加悲愤。“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诗人借古讽今,暗示统治者应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也流露出自己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无奈与愤懑,渴望能像古代贤能一样为国效力,实现理想。
思想文化背景
李白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让他关心民生疾苦,道家思想使他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等行为持批判态度。在诗中,他既展现了对百姓的同情,又对统治者的行为进行了含蓄批判,期望统治者能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体现出两种思想交织下复杂的情感。
喜欢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请大家收藏: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