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古风七十二首其五十六》李白(2 / 2)

整首诗以越客采珠献珠的经历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以明珠喻贤才,生动地展现了贤才在现实中遭受的不公与困境,深刻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贤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六》应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很久以后。

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三年后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漫游各地。此诗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心情从愤怒恢复到相对平静时所作。此时他每每想起在长安的经历,依然隐隐心痛,有感于自己怀才不遇,如诗中越客采得明珠却不被君主赏识,反遭讥笑,故写下此诗,既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也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批判。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在长安时虽曾得唐玄宗赏识,却未能真正施展其政治抱负,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样的经历使他在诗中借“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清辉照海月,美价倾皇都”描述自己的才华,又以“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表达出不被重用、理想破灭的悲愤与无奈。

对现实的批判

李白经历了宫廷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后,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中“鱼目复相哂,寸心增烦纡”,以鱼目混珠的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贤愚不分、小人得志、君子受压的现实,抒发了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不满。

孤独与失落感

从受宠到被逐,李白的人生落差巨大,这使他内心充满孤独与失落。这种情绪在诗中虽未直接表述,但从其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批判中可侧面体现,他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能在诗中抒发内心的痛苦。

喜欢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请大家收藏: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