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交易,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

第100章 难道是迷路了?(2 / 2)

朱雄英心里明白,很多士兵打仗并不是为了效忠朝廷,而是冲着银子来的。一旦哪个将领出高价,他们就会叛变。所以朝廷得小心提防,别让军队变成将领的私人武装。

在各个朝代,都想了不少办法。先秦两汉时,有个叫兵符的东西。有些军队驻扎在外,将军想调动军队却不行。真要出兵时,得朝廷派使者带着另一半兵符,跟将军手里的另一半合起来才能调动。这招刚开始挺管用,但后来发现不管用了,因为朝廷发现将军跟士兵关系太好了,没兵符也能调动军队,朝廷也没辙。

朝廷就想办法,把将军全叫回京城。边境设几个大军事据点,大将军待在京城,没法跟士兵接触,也就不可能把军队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要是朝廷打仗,随时可以把将军派去前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另外,这些军事重镇离京城远得很,就算当地军队出问题,对朝廷也没什么影响。边疆军队想回京城也很难,即使硬要回来,朝廷也有时间准备。而且京城的军队都是精锐,能保护朝廷安全。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问题。将军不懂兵事,平时都在京城,不跟普通士兵打交道,只在打仗时才被临时拉来,结果很多将军指挥不动士兵,常和士兵起冲突,耽误战事,影响战斗力。在朝廷这边,虽然远离了地方军队的威胁,但也失去了地方军队的保护。要是……

京城里面出了内乱,朝廷就想让外地的军队来救驾。可问题是,这些外地的军队离得太远了,等他们赶到,朝廷可能都已经换人了。所以朝廷很纠结。

历史上,朝廷和地方军队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总是在互相较量,但也没找到什么好办法。后来朝廷慢慢意识到,关键在于权力分配。只要地方军队没有政治和财政大权,就算将领和士兵关系再好,也构不成太大威胁。

于是朝廷允许一些军事重地设在靠近京城的地方,但只给他们练兵权,打仗时得听当地官员指挥,平时也不能擅自行动。而且军队的军饷都由朝廷供给,通过各种渠道集中运过去。

懂军事的人都知道,粮草对军队有多重要。只要朝廷控制住粮食供应,地方军队就别想造反,因为没了粮食他们根本撑不了几天。正因为发现了这个规律,后来地方军队叛乱的情况才减少了很多。

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出问题,比如朝廷失去对地方财政的掌控时。大明朝初期基本沿袭开国时的制度,但当朝廷军队往西推进时,后勤补给跟不上了,这时候就得调整策略。

朱雄英就给了将军们行政和财政的权力,让他们能自己解决地方事务。

这些将军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军粮问题,这确实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不过呢,这也让朝廷对地方军队失去了掌控力。朝廷手里什么招都没有,没法约束这些将军。要是朱棣突然反叛,朱雄英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带兵跟他打。

朱雄英敢这么干,是因为他对自己超级有信心。整个大明的科技都是他一个人搞出来的。虽然将军们有自己的部队,但装备还得朝廷供给。

现在的军队跟以前不同了,很依赖火器等高科技武器,就跟依赖粮食补给差不多。尽管朱棣的军队远征西方,但也得从大明朝不断获得补给。不过这些补给量不大,运输压力也不算太大。

大明朝能指挥这些将军,一是靠朱雄英的威望,二是靠朝廷提供的武器。可要是朱雄英出了事,朝廷就彻底失去控制将军们的能力了。

至于其他人怎么想,朱雄英不清楚。但他知道,只要这边出点状况,朱棣肯定会反叛,朝廷也会分崩离析,这个大帝国肯定撑不住。

要是大明开始撤退,肯定会把在大宋世界的军队全撤回来。本来这些军队是因为朱雄英才到大宋的,要是朱雄英出了事,这些军队还能不能留在大宋都难说。这样的话,在蒙古那边就没人威胁他们了。

朱雄英心里明白,这次绝不能再让蒙古人找到机会。按理说,他根本不会离开军营半步,但因为郭襄的出现,他才带着队伍进了这个小村。

朱雄英觉得,这可能是蒙古人唯一的机会了。

“皇上,咱们不能大意。”常茂提醒道,“咱们对这个村子的情况一无所知,派个人去看看总没错。”

朱雄英点头同意了。

常茂派了两个士兵先进村子侦查,自己则带着队伍慢慢靠近,与探路的士兵拉开距离。

走着走着,天快黑了,朱雄英总觉得不对劲。

“这个村子怎么这么大?”

常茂附和:“是啊,感觉没完没了似的,难道是迷路了?”

朱雄英笑着说:“不至于吧。”

他看了看身旁泰然自若的郭襄,好像早就料到这一切。

“郭襄,现在什么情况?”

朱雄英焦急地问。

喜欢万界交易,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请大家收藏:万界交易,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