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第138章 曹魏谏臣图鉴:在龙颜与鼎镬间嚼碎忠言的硬骨头(1 / 2)

建安九年(204 年)的河北大地,袁绍的俩宝贝儿子正上演年度大戏 —— 袁谭被袁尚揍得鼻青脸肿,龟缩在平原城发狠,派辛毗去请曹操当外援。此时曹操正蹲在西平大营啃烧鸡,盯着地图琢磨南征荆州的美事,突然听说袁绍家的谋士来了,抹了把嘴:"让他进来,看这袁谭能玩出什么花。"

辛毗一进门就直奔主题:"明公,我家将军(袁谭)说了,只要您肯出兵,冀州的粮仓随便开,战马随便挑。" 曹操啃着鸡骨头笑:"你说实话,袁谭靠谱不?袁尚那小子能打吗?" 辛毗把袖子一撸,跟说评书似的开讲:"明公您看这形势,袁家兄弟就像俩醉汉打架,本来觉得自己能一统江湖,结果互掐到虚脱。现在袁谭来求救,说明他快挂了!袁尚那边呢,外有曹操您当年揍他的旧账,内有审配、逢纪互相捅刀,加上今年闹蝗灾,老百姓啃树皮都抢不上,这不是老天给您送冀州吗?"

曹操挑眉:"那我去打邺城南皮,袁尚会回救吗?" 辛毗拍着桌子:"他要不救,老巢就没了;要是救,袁谭肯定背后捅他腰眼。您带虎豹骑往那儿一冲,就跟切豆腐似的,咔嚓就碎了!" 旁边郭嘉偷偷比了个 "6",曹操把鸡骨头一扔:"就这么办!" 后来攻破邺城,曹操摸着辛毗的肩膀笑:"你这张嘴,比我的倚天剑还快。"

黄初二年(221 年)的洛阳,曹丕突然抽风,非要把冀州十万户迁到河南,理由是 "都城得有人气"。当时闹蝗灾,地里颗粒无收,大臣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没一个敢吭声 —— 谁不知道曹丕脾气暴,一言不合就甩袖子。

辛毗偏不,拽着尚书令陈群就往宫里冲。曹丕早有准备,板着脸坐在龙椅上,手指敲着桌案:"你们又来谏迁民?" 辛毗直接跪下:"陛下,冀州百姓刚遭灾,您迁十万户,他们路上就得饿死一半!" 曹丕瞪眼:"朕是天子,迁民是为了充实京畿,你敢反对?" 辛毗梗着脖子:"臣不是反对,是觉得时机不对!当年光武帝迁都,也是等粮食够了才动,您现在硬迁,跟逼老百姓跳河有啥区别?"

曹丕气得起身就走,辛毗急了,冲上去拽住龙袍衣角:"陛下您听臣说完!" 曹丕甩袖子:"放手,成何体统!" 辛毗死不松手:"陛下您想想,十万户拖家带口,没吃没喝,路上要是闹起来,您的皇位能稳当吗?" 曹丕挣了两下没挣脱,突然笑了:"你这家伙,比朕的腰带还硬。行,听你的,迁一半!" 事后曹丕跟陈群吐槽:"辛毗拽朕衣角时,朕真想砍他,但想想,他说的确实在理。"

青龙二年(234 年),明帝曹叡看着东吴的战报手痒,非要学爷爷曹操亲征。朝堂上一片 "陛下神武踏平江东 "的马屁声,只有辛毗杵在那儿翻白眼。等曹叡问他意见,他直接泼冷水:" 陛下,吴楚之地水网密布,当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都没搞定,先帝(曹丕)三次临江都退回来了,您忘了?"

曹叡不爽:"照你说,把孙权留给子孙?" 辛毗冷笑:"周文王把纣王留给武王,是知道时机未到。现在咱们地广人稀,不如学范蠡养鱼、管仲种田,十年后兵强马壮,一仗就能灭吴。现在劳师动众,万一粮饷跟不上,您脸往哪儿搁?" 曹叡摔了个茶杯:"你老糊涂了?" 但最终伐吴到江边,看着东吴的防火船,还是灰溜溜退回,回宫后对着辛毗的奏疏叹气:"这老头,说话难听,但每次都对。"

建安十七年(212 年)的冀城,马超带着羌胡联军杀回陇右,把城围得跟铁桶似的。杨阜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下黑压压的敌军,转头对刺史韦康说:"大人,咱得死扛,等明公(曹操)援军!" 韦康擦着汗:"就咱这千把人,能扛多久?" 杨阜一拍腰间佩剑:"我带宗族子弟上城,死也要拖到援军来!"

这一拖就是八个月,从正月到八月,城里粮食见底,援军影子都没见着。韦康熬不住了,想开城投降,杨阜哭着骂:"您忘了明公对咱的恩情?当年咱在许都,明公怎么待咱们的?现在投降,有脸去见祖宗吗?" 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城门还是开了。马超进城后杀了韦康,杨阜装成丧家犬求葬妻,转身就跑到历城找表哥姜叙。

姜叙母亲听说后,拍着桌子骂:"马超这逆贼,杀君叛父,你们要是不反,我现在就撞死!" 老太太亲自给他们缝军旗,杨阜带着姜隐、赵昂等七八个县的义军反攻,跟马超在卤城死磕。混战中杨阜被砍五处伤,宗族兄弟死了七个,硬是把马超逼得投奔张鲁。战后曹操要封他侯,他磕头:"城没守住,我该被贬,哪能受赏?" 曹操直咋舌:"这才是真汉子!"

曹操征汉中时,曹洪打了胜仗,在大营摆庆功宴,让女倡穿薄纱跳舞助酒兴。酒过三巡,杨阜推门进来,看见姑娘半裸身子,当场火冒三丈,把酒杯往地上一摔:"曹都督,男女大防是国之大节,你这跟商纣王有啥区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曹洪醉眼惺忪:"杨使君,别这么严肃,就是乐呵乐呵。" 杨阜甩袖骂街:"乐呵?当年微子启看见纣王用象牙筷子,就知道商朝要亡,你现在搞这一套,是想步纣王后尘吗?" 曹洪吓得酒醒了一半,赶紧让女倡退下,赔着笑请杨阜入座:"是我不对,您多包涵。" 从此曹洪见了杨阜就绕道走,跟手下说:"千万别让杨使君看见咱喝酒,不然能把桌子掀了。"

青龙年间,明帝曹叡赶时髦,穿绣帽、半袖缥绫衣接见大臣。杨阜撞见后,直接拦住:"陛下,这是哪朝礼法规定的礼服?" 曹叡当场脸红,支支吾吾:"朕就是随便穿穿。" 杨阜板着脸:"随便穿?当年齐桓公戴紫帽,管仲都劝他改,陛下您身为天子,服饰得合礼法,不然下面人跟着学,成何体统?" 从此曹叡见杨阜,必穿正经礼服,生怕被怼。

后来明帝大修宫殿,杨阜直接上疏开炮:"尧住茅屋,禹修宫殿很简朴,您倒好,学商纣王建鹿台!现在吴蜀盯着呢,您把钱都花在盖房子,万一打起来,士兵拿宫殿当盾牌吗?还有,您后宫那么多美人,比得上周文王的后妃吗?" 最绝的是,他敢查后宫人数,御府吏不说,他直接打了吏员一百杖:"国家跟九卿没秘密,倒跟小吏保密?我今天就是要看看,陛下到底养了多少闲人!" 明帝听说后,无奈叹气:"杨阜这老头,比朕的太傅还严格,朕穿啥、住啥、娶啥,他都要管。"

青龙三年(235 年)的一个雷雨天,崇华殿突然遭雷劈起火,明帝曹叡吓得躲在偏殿,赶紧召高堂隆问吉凶。高堂隆看着烧得只剩框架的宫殿,趁机开炮:"陛下,易传说 ' 上不俭,下不节,孽火烧其室 ',您近几年大修宫殿,百姓赋税加重,天火就是警告啊!当年太戊看见桑树长朝堂,赶紧认错修德,才迎来盛世;武丁听见野鸡叫,立刻反省,才有了高宗中兴。您该学他们,减宫人、停劳役,不然老百姓该骂街了!"

明帝不服:"汉武帝柏梁台着火,大兴宫殿镇灾,怎么说?" 高堂隆冷笑:"那是越巫的歪门邪道,后来不就出了江充巫蛊之乱,太子都死了?圣贤都是见灾责己,哪有靠盖房子消灾的?陛下您想想,当年太祖(曹操)节俭治国,才打下基业,您现在铺张浪费,对得起太祖吗?" 明帝摸摸鼻子,到底没敢在废墟上重建,只是改名叫 "九龙殿" 图个吉利,心里却犯嘀咕:"这高堂隆,比太史令还能扯天象。"

陵霄阙刚动工,有喜鹊在上面搭窝,明帝觉得稀奇,问高堂隆是吉是凶。高堂隆板着脸说:"陛下,诗经说 '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现在您盖宫殿,喜鹊占窝,这是说房子盖好您住不了,得让外人住!当年夏桀建瑶台,商纣建鹿台,都是大兴土木丢了天下,陛下您得防着 ' 鸠占鹊巢 '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