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风云录

第23章 列宁的十月赌局 第3节 内战的炼狱(1 / 2)

卷六 红色飓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1991)

第二十三章 阿芙乐尔的炮声:列宁的十月赌局(1917 - 1924)

第三节 红色恐怖与白军反扑:内战的炼狱

一、契卡的铁幕:革命的血色齿轮

1917 年 12 月 20 日,彼得格勒的天空被浓重的阴霾所笼罩,凛冽的寒风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刃,裹着雪粒子无情地抽打着斯莫尔尼宫那扇扇陈旧的玻璃窗。窗外的世界仿佛被寒冷凝固,而在斯莫尔尼宫的走廊里,气氛同样紧张压抑。列宁嘴里叼着那早已熄灭的烟斗,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坚定的决心。他在狭窄的走廊上来回踱步,脚步沉重而急促,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节点上。

突然,列宁停下了脚步,他缓缓转过头,目光犀利地看向身旁的捷尔任斯基。这位波兰裔革命家身材挺拔,眼神中闪烁着坚毅和果敢。列宁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费利克斯,我们正处于革命的关键时刻,敌人在暗处蠢蠢欲动,阴谋如同阴霾般笼罩着我们。我们需要一把能劈开所有阴谋的斧头,来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捷尔任斯基灰蓝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寒光,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给我三天,斧头会砍到所有叛徒的脖子上。”他的语气斩钉截铁,仿佛已经看到了敌人被铲除的场景。

三天后,“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契卡)正式挂牌成立。捷尔任斯基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氛围。墙上挂着一张波兰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眼神坚定,仿佛在激励着捷尔任斯基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墙角堆着从沙皇警察局缴获的刑具,这些冰冷的器具见证了沙皇统治的残暴,也成为了契卡打击敌人的一种象征。

契卡成立后的第一道命令是手写的,上面赫然写着:“凡私藏粮食者,视同反革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粮食短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私藏粮食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存,也对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当晚,契卡特工们如同黑夜中的幽灵,冲进了莫斯科粮商的宅邸。这座宅邸外表奢华,内部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特工们在书房的地窖里搜出了三十吨小麦,这些粮食足以让许多人免于饥饿。

粮商看到这一幕,顿时吓得跪地求饶,他声泪俱下地说:“我是为了养活孩子……”他的声音颤抖,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然而,捷尔任斯基只是扶了扶夹鼻眼镜,表情冷漠而严肃地说:“你的孩子会成为苏维埃公民,但你必须成为教科书里的反面教材。”他的话语中没有丝毫的怜悯,因为在他看来,革命需要牺牲,需要铁腕手段来维护。

枪声在庭院响起时,隔壁教堂的钟声正敲响午夜十二点。这钟声仿佛是命运的召唤,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契卡的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它向人们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有能力打击一切反革命势力,保卫革命的果实。

1918 年 8 月 30 日,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列宁在莫斯科米海尔松工厂演讲时,社会革命党女刺客卡普兰连开三枪。一颗子弹穿透列宁的左肺,另一颗卡在锁骨。当医生切开列宁的西装时,发现内袋里装着拉斯普京的头发——这个末代妖僧的遗物竟成了护身符。这一细节仿佛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列宁当时所面临的危险。

陷入昏迷前,列宁对斯大林喃喃道:“让费利克斯……加倍……”他的话语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传达出他对敌人的愤怒和对保卫革命的坚定决心。三天后,彼得格勒契卡负责人尤里茨基遇刺身亡,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紧张。捷尔任斯基在办公室挂起全国地图,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复仇的火焰。他用红笔圈出四十六个城市,坚定地说:“每死一个同志,就枪毙一百个阶级敌人。”

到 1920 年,契卡已发展成二十万人的庞然巨兽。它的权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了苏维埃政权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契卡的特工们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他们需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打击一切反革命和怠工行为。他们发明了“阶级嗅觉”,这种独特的判断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哈尔科夫的火车站,特工们如同经验丰富的猎手,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旅客。他们能通过旅客指甲缝里的面粉痕迹辨认富农,因为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只有富农才有可能接触到较多的面粉。在基辅的剧院,演员因即兴台词“面包会有的”被指控影射粮食短缺。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氛围,任何可能引发不稳定的言论都被严格监控。

官方统计处决 人,但历史学家估计实际数字超过十四万。这一巨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动荡。西伯利亚的流放列车里,充满了绝望和痛苦的气息。贵族小姐用钻石项链换黑面包,神父用圣经页卷烟丝,而契卡特工在车厢外哼着《国际歌》。这一鲜明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契卡的存在和行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反革命势力,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稳定。然而,它的一些极端手段也引发了争议。一些无辜的人可能在“阶级嗅觉”的判断下受到牵连,这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从整体来看,契卡是革命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它是苏维埃政权在面临严峻挑战时采取的一种无奈而又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