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风云录

第27章 帝国的黄昏 第2节 军工复合体的黑洞(1 / 2)

卷六 红色飓风: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七章 阿富汗泥潭与石油诅咒:帝国的黄昏(1979 - 1985)

第二节 军工复合体的黑洞:资源错配与民生凋敝

一、钢铁巨兽疯狂吞噬卢布:军工厂里的“狂欢夜”

1983年的冬夜,乌拉尔机械厂内,熊熊熔炉喷薄而出的火光,如同一幅炽热的画卷,映红了半边暗沉的天空。总工程师彼得罗夫在震耳欲聋的机床轰鸣声中,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这个月导弹产量必须翻倍!”这呼喊声,穿透了嘈杂的车间,却也像是一把沉重的枷锁,压在了每一个工人的心头。

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女工们机械且麻木地将螺钉拧进SS - 20导弹的外壳,她们的动作仿佛被设定好的程序,毫无生气。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们的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剩下疲惫与无奈。每一次拧紧螺钉的动作,都像是在为这个庞大的军工体系增添一块基石,却也让她们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

然而,此时她们的孩子却在幼儿园里,排着长长的队伍,领取那散发着霉味的黑面包。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捧着那难以下咽的食物,眼神中充满了对美味食物的渴望。同一时刻,苏联每十分钟就有一枚核弹头成功下线,仿佛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战争机器在高速运转。可在国营商店那空空如也的货架上,就连最普通的钉子都成了稀缺物品,因为所有优质钢材都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军工厂。

在克里姆林宫奢华至极的宴会厅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高举着香槟,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大声宣布:“我们的坦克产量是北约的三倍!”宴会厅里灯光璀璨,香槟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可这一切的繁华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宴会厅的角落里,轻工业部长别利亚耶夫却偷偷地将一块牛排塞进公文包,他的动作小心翼翼,眼神中满是无奈与心疼,他想把这块牛排带回家,给营养不良的孙子吃。在这种看似繁荣实则畸形的背后,是军工复合体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无情地吞噬了全国60%的工业资源,留给民生领域的仅仅是残羹冷炙。

1980年,苏联年产钢铁高达1.5亿吨,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彰显着苏联强大的工业实力。然而,如此庞大的钢铁产量,却连合格的剃须刀片都无法制造出来。这一荒谬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苏联工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宇宙飞船能够精准地对接空间站,这无疑是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其先进的科技水平。但民用电话的故障率却高达40%,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为电话故障而无法正常沟通。仿佛苏联的科技发展被硬生生地撕裂成了两半,一半在军事和航天领域闪耀着光芒,另一半在民生领域却陷入了黑暗。

勃列日涅夫抚摸着模型导弹那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涂层,脸上露出不屑的冷笑,对那些抱怨民生困苦的地方书记说道:“当美国人的核弹瞄准我们时,人民会感谢这些钢铁卫士!”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军事力量的盲目自信,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此时,在窗外的莫斯科街头,主妇们正用印着“苏联工业全面超越资本主义世界”标题的《真理报》,包裹着冻僵的土豆,形成了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画面。这画面仿佛是对苏联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声控诉,也预示着这个庞大帝国的未来将会面临重重危机。

二、“黄油”与“大炮”的艰难抉择:民生惨遭绞杀

在乌克兰的集体农庄里,那台曾经威风凛凛的康拜因收割机,如今却因长期生锈而趴在一旁,如同一个被遗弃的老战士。农妇玛丽亚带着三个孩子,只能用双手艰难地掰着玉米,她们的双手磨出了血泡,汗水湿透了衣衫。每掰下一个玉米,都仿佛耗尽了她们所有的力气。她并不知道,那些本该供应农机的工厂,此时正在加班加点赶制T - 72坦克的履带,仿佛整个国家的工业力量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到了战争的轨道上。而且,国家粮仓里的玉米正被运往波兰,以换取外汇,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就这样被无情地运走。

“去买面包要排三小时的队,但买《卫国战争回忆录》只要五分钟。”玛丽亚的丈夫醉醺醺地晃着伏特加瓶,他原本是一名技术娴熟的拖拉机手,如今却已失业两年,因为全州的柴油都被征为军需,他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如同一只在黑暗中迷失的鸟儿。他每天只能借酒消愁,试图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看着自己曾经熟悉的拖拉机,如今却只能静静地停在角落里,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1981年的莫斯科国际商品展销会上,西方记者惊讶地发现,苏联展区摆满了导弹模型与太空舱,展示着苏联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而在日本展台的随身听前却排起了长龙,人们对这种先进的民用产品充满了渴望。克格勃特工伪装成顾客,用十件貂皮大衣才换回一台索尼录音机,因为他们使用的监听设备比民用产品落后了两代,这充分显示出苏联在民用科技领域的滞后。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苏联宇航员在太空站成功种植出豌豆时,地球上的普通市民却连新鲜蔬菜的影子都难见到,仿佛苏联的科技成果只属于太空,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毫无关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农业成为了这种畸形发展模式下最大的牺牲品。尽管苏联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黑土地,这是多么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每年却需要进口4400万吨粮食,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实。哈萨克斯坦的麦田里,麦子因缺乏收割机而在地里腐烂,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农民们看着自己辛苦种植的麦子就这样白白浪费,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与此同时,西伯利亚的军工厂正为阿富汗战场生产装甲运粮车,这些钢铁巨兽每一辆的耗油量,足够十台拖拉机耕作一周,资源的错配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