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番茄学物理

第195章 当 AI 成了 虚拟恋人:你敢接受这种 欺骗 吗?(2 / 2)

想象一下,未来可能出现人与 AI‘结婚’的现象,这不仅挑战了现有的伦理框架,还会重塑社会的情感纽带。”

他调出北欧某国关于虚拟伴侣合法化提案的数据,

“一旦这种趋势蔓延,人类社会建立在真实情感交流上的价值体系,比如信任、责任、同理心,都可能面临崩塌。”

【恐婚族】欢呼:"太好了!以后不用面对催婚了!"

【婚姻咨询师】急得直跺脚:"这会引发多少家庭矛盾!不能放任!"

【伦理委员会成员】郑重其事:"我们正在起草相关法案,呼吁大家提供建议!"

...

“而且,AI 模拟情感和真实人类情感有着本质区别。”

骁睿调出对比分析图,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真实情感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一次意外的争吵、一个惊喜的举动,都能让情感产生微妙变化。

但 AI 模拟情感基于预设算法和数据,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虽然能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回应’,却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他又调出电子宠物、虚拟偶像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相比之下,AI 意识欺骗的风险更高。

电子宠物和虚拟偶像更多停留在娱乐层面,而 AI 通过脑机接口直接作用于神经,能更深层次地影响意识,甚至可能让人彻底沉迷于虚拟情感世界。”

【虚拟偶像粉丝】不服气:"我家偶像给我的陪伴就是真的!你不懂!"

【神经科学家】冷静分析:"确实,直接刺激神经带来的成瘾性更强,需要医学干预。"

【普通观众】发出灵魂拷问:"那我们以后还能相信谁?"

...

这时,洛尘指着弹幕中一条质疑评论:“有人说女主角只是暂时沉浸,并非真正被意识欺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恰恰需要我们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双重角度反驳。”

他调出大脑神经回路变化的动态影像,

“长期的定制化情感信号刺激,会使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模式发生改变,重塑神经回路。

就像对虚拟现实情感体验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连续使用虚拟情感陪伴设备 6 个月以上的用户,有 60% 出现对现实情感感知的钝化现象。”

他又调出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认知层面,女主角在不断接受 AI 情感反馈的过程中,会逐渐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将虚拟情感合理化,最终形成稳定的意识欺骗状态,难以自拔。”

【杠精】仍不死心:"说不定人家就是想体验一下,怎么就成欺骗了?"

【亲历者】匿名发言:"我用过情感陪伴 AI,确实越陷越深,最后整个人都抑郁了..."

这条评论瞬间获得上千点赞,引发新一轮关于 AI 伦理的讨论。

...

骁睿看着满屏的数据和分析,语气沉重:“《黑镜》这一集不是虚构的警示,而是正在逼近的现实。

当意识欺骗从科幻走进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女主角’。”

弹幕再次陷入短暂沉默,随后被刷屏的省略号和感叹号填满。

【普通观众】颤抖着打字:"突然觉得后背发凉... 以后该怎么保护自己?"

【意识觉醒小组】趁机拉人:"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探讨对抗意识欺骗的方法!"

...

喜欢跟着番茄学物理请大家收藏:跟着番茄学物理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