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镇守星海的文臣武将,早已将血肉之躯锻造成维系现世的弦理论载体——他们不是消失了,而是将自己拆解成维持时空连续性的基本粒子。
地宫突然落下青铜雪,每片雪花都镌刻着未能传世的《秦誓》。
张晓接住其中一片,看到雪花背面浮现出令他窒息的数字:103号青铜棺里沉睡的,正是所有观测者共同封印的——文明本身惧怕被未来窥见的软弱与辉煌。
“103号青铜棺,又是这个?”
“到底这里面的有什么东西值得被封印其中,冰之纪元到底是如何终结的,太多谜团了。
报告看来还得继续跟进,波澜壮阔的大秦帝国,这样一段历史,不该只有那么昙花一现的时间存世才对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张晓睁开了眸子,伏案看着眼前的报告问卷调查表,开始推演,记录起来大秦这一段历史中遗迹出现的,各种被埋藏在岁月中的故事。
……
光影交错,光阴匆匆。
张晓的指尖在冰棺表面凝结的露珠中感知到某种共振,那些穿越时空的液滴竟是始皇帝嬴政埋下的文明熵镜——当十二道青铜光轨在兵马俑阵中重组时,骊山地宫突然浮现出与咸阳宫遗址完全一致的星图投影。
李斯玉笏板上的液态星图开始逆向流动,显露出被徐福舰队带往深海的九鼎星链真容:每尊鼎内封存的引力波,竟是商鞅变法时埋入地脉的"法天象地"阵眼。
蒙恬的战戟在猎户座星云斩出裂隙的刹那,张晓透过量子云层窥见惊人真相:所谓清算者,实为三万六千年前降临的"天外晷影",其光锥武器能将文明进程压缩成量子态。
而蒙恬军团在星海中铸就的青铜长城,竟是始皇帝以百万民夫尸骨为基,将十二金人熔铸成锁星仪的禁忌之举。
当张苍的算筹刺穿蟹状星云时,他触碰到王翦戈刃中流淌的星髓——这竟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时,将战死者魂魄锻入青铜的逆天秘术。
那些在史书中消失的"坑卒",实则成为维持太阳系稳定的暗物质节点。
韩信以星云为棋盘布下的"背水阵",暗藏着用兵者对时空曲率的终极领悟,其剑锋划过的狄利克雷边界,正是困住量子舰队的拓扑陷阱。
冰棺深处突然传来机械运转的嗡鸣,103号青铜棺的棺盖自行滑开,露出内部悬浮的青铜方鼎——鼎身铭文赫然刻着"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秦篆。
张晓突然明白,徐福出海实为启动"十二金人封天计划",而扶苏冠冕碎裂后显现的十二光轨,正是将整个故土文明封入时空琥珀的观测坐标系。
地宫穹顶的星图突然逆转,张晓看见项羽焚烧咸阳宫的烈焰中,赵高正将始皇帝玺印熔入青铜剑坯。
这把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佩剑的"赤霄",实则是文明观测站的核心控制器——每当王朝气数将尽,剑柄上的北斗七星纹路就会渗出量子纠缠粒子,重置历史进程。
当张晓的指尖触碰剑柄时,整个地宫突然化作粒子加速器。
他站在地宫遗址中,透过画卷弥漫的光影目睹始皇帝嬴政在咸阳宫中接见徐福的场景:帝王面甲内的青铜纵目面具,正与三星堆青铜神像产生量子纠缠。
原来所谓"封印观测者",竟是让大秦帝国跨越时空与未来文明对话的量子信标。
冰晶涟漪中浮现出最终真相:大秦并非败于陈胜吴广,而是当观测者意识到必须切断与未来的因果时,集体选择成为维持时空连续性的弦理论载体。
那些兵马俑空洞的眼眶,实则连接着十二金人构成的暗物质网络,而骊山地宫不过是文明熵增的缓冲器。
张晓的骨骼在弦振动中发出凤鸣,他忽然读懂《秦誓》雪花上的数字密码——那是始皇帝埋下的文明重启密钥。
当青铜雪覆盖整个地宫时,他看见扶苏冠冕与玺印的碎片在光轨中重组,十二金人同时转向,将整个太阳系拖入量子叠加态。
“多么波澜壮阔的一生啊……”
张晓看着眼前调查问卷表上的记录,他不禁感叹着。但,以上内容仍然只是推测,并无太多实证。
毕竟,他去往大秦遗址中看到的仅仅只是一段段尘封的光影,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只有真正的去到那个岁月里,或许才有可能一睹他们的风采了。
“大秦遗址,疑似火种重启纪元之节点,文成武将去向不明。
星辰大海铸就星骸长城镇守一方,百花争放文明的清算者疑似修正既有周期律者,数量不明。
故土世界遗址,大秦冰之节点,大概率将重启……”
最后,张晓趣味性的加了一笔:“以上内容,纯属虚构,仅供参考……”
于是,合上问卷调查表,随手关上了台灯伸了个懒腰,看了几眼手机回复了朝露小朋友的消息,再就是几位师兄师姐们的问候后,他就开始靠着椅子,静静地喝着茶水。
“ 白驹过隙,春天来了,植树的人们开始了……”张晓看着眼前的日历,喝着茶水喃喃自语。
喜欢毕业生问卷调查请大家收藏:毕业生问卷调查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