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情怀

第9章 姥爷3搬家(1 / 2)

一个多月后,高丰收和葛根柱两人相继回到家中,可他们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时刻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被造反派带走。

在这一个多月里,高丰收一家人始终处于极度害怕与紧张的状态,每一天都过得度日如年。

为了表明他们一家对文革的支持,高丰收夫妇给儿子改名为高文革。

葛根柱回到清洁队时,队里的造反派跟他说,只要保东的造反派没意见,他们这边也不会为难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让他务必和保东那伙人搞好关系。

无奈之下,葛根柱主动去找那几个曾经和他起冲突的小伙求和。

这几个来自技校的小伙被葛根柱教训过后,深知他是个武术高手,心里也想跟老头学些本事。

所以当葛根柱找他们的时候,他们便主动提出要拜老头为师学习武术。

虽然底层的沟通暂时换来了一些安全,但在长期的群众运动中,他们依然提心吊胆。

虽说不用再进“牛棚”了,可批斗会还是得去站台。

关秀燕每次挂着牌子站在批斗台上,都吓得心惊胆战。

他们实在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满心渴望逃离这座城市。

1969年秋天,传来消息说保华机械厂要包建三线企业,高丰收和丈母娘一同申请前往三线。

先遣队出发的时候他们没能入选,为了能赶上第二批,高丰收特意请宋东方喝了一顿酒。

1970年3月,高丰收终于进入了三线建设地区,同年10月,一家人也都搬了过来。

关秀燕是通过工作调动过来的,葛根柱申请随家人一同前来,他的退休工资由区清洁队发放,再由清洁队帮忙通过邮局邮寄过来。

葛玉娟的工作调动一直没能成功,只能以病假休养的名义来到三线,高丰收为这事操碎了心,前前后后跑了很多趟。

后来,葛玉娟原来的单位同意调动,就等锦东厂接收。

这次仓房建设工作中,领导对高丰收的表现非常认可,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大家同意接收葛玉娟调入。

几天后,手续顺利办好,葛玉娟成功调入锦东机械厂后勤科。

领导开完会,劳资科长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高丰收。

高丰收赶忙抓紧时间写了申请,找领导签字。

找领导签字的时候,他想请领导喝酒,领导却说等事情全部办妥了再喝。

劳资科长看到领导签完字,便安排着手写商调函和相关手续。

高丰收和葛玉娟带着手续回到奎龙,亲自办理各项事宜。

很快,区清洁队盖好了红章,区里、市里也都依次盖上了红章。

接着他们又跑去公安局办理户口,去粮油物资单位办理相关手续,一个多星期后,两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三线,紧接着又忙着落实工作关系、落户口、办理粮本等等。

周五、周六,高丰收跑到领导那里确定请客时间,时间定好后,他找到佟铁山,请他帮忙买了一只山羊、两只鸡和两只兔子。

到了周日,高丰收请了彭大军、宋东方、谢云旺、袁国岭、刘忠臣等厂里在家的领导,同时也请了王国庆、李春雨、劳资科长等人。

高丰收家里支起了一个大圆桌,这个大圆桌可是他自己设计并制作的。

桌腿和桌板是分开的两部分,桌腿有两扇,一扇是主桌腿,一扇是副桌腿。

主桌腿下面有桌脚,桌脚比桌腿宽五倍,是用一大块木料雕刻成仿古拱檐翘角的脚台样式。

副桌腿通过折页连接在主桌腿上,不用的时候,就把副桌腿合在主桌腿旁边;使用的时候,再把副桌腿分开立好。

圆桌面是他用多块木板拼接,并用胶粘连做成的,直径1.5米。

桌面下做了四个窠槽,不用时可以将桌面立在墙边,使用时把桌面抬到立好的桌腿上,四个窠槽和四条桌腿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纹丝不动。

桌面和桌腿没有刷油漆,而是涂了清油,清油既透明又光亮,使得桌子的木纹清晰可见,十分漂亮。

中午,领导们陆续到来。

摆桌的时候,领导们就对高丰收自制的大圆桌赞不绝口:“这桌可真好,平时不占地方,过年过节孩子老人都来了也能坐下。”

领导们好奇地询问桌子是怎么做的,高丰收顿时来了兴致,如数家珍般讲述起自己的杰作。

领导们听后纷纷认可,高丰收便表示哪位领导喜欢,他可以帮忙制作。

没想到这一提议,一下让他接到了许多制作桌子的任务。

菜还没上,大家围坐在圆桌旁,一边喝茶一边评头论足。

彭大军拍了拍桌面,说道:“这桌子得多沉啊。”

宋东方和刘忠臣一人站一边,试着抬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