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烬未央卷

第200章 停云密信启宫闱(1 / 2)

楔子?鹧鸪天?禁宫秘影

瘦西湖水浸寒云,停云馆内启朱门。

盐引案牵龙阙事,红豆灯照禁城春。

金銮殿上珠帘卷,玉佩声中密语频。

莫道金陵风月地,从来深浅见人心。

第一折 停云馆夜解密信

扬州瘦西湖的冬夜泛着冷雾,停云馆的雕花窗棂上映着两个交叠的身影。黛玉捏着父亲遗留的密信,火漆印在烛火下融出"太子余党"四字,而宝玉手中展开的,正是从薛家地窖起获的鎏金盐引牌——刻着"尹继善"生辰八字的铜牌背面,用蝇头小楷写着"康熙六十年冬,于畅春园承奉太子手谕"。

"畅春园......那是前太子被废前的居所。"黛玉的指尖划过信中"雪顶盐内藏密笺"的批注,金锁在胸口发烫。她想起母亲临终前曾说,父亲当年查办盐引案时,曾见过一个戴九龙玉佩的神秘人,"难道鄂尔泰、尹继善之流,竟是前太子一党?"

宝玉的麒麟玉佩突然发出轻响,与铜牌上的龙纹暗合。他对照着吴新登留下的货物清单,在"贡品雪顶盐十箱"条目下画了个圈:"二十年前姑苏接驾,贾母说挪用漕银,怕是幌子。真正的亏空,是替前太子私运密信!"他指着清单末行的"胤礽"二字,墨迹已有些晕染,却仍清晰可辨。

窗外传来三声梆子响,周舵主带着漕帮兄弟守在芦苇荡外。黛玉忽然注意到密信边缘的水印——十二片残菊瓣环绕着半颗龙珠,正是倭商与荣国府勾结的标记。"雪顶盐的箱子,"她突然想起祭江大典时缴获的倭国火器,"箱角的海棠纹,与荣国府库房的暗格一模一样。"

话音未落,屋顶传来瓦片轻响。宝玉拔剑挑开窗户,一片染着朱砂的枫叶飘落,叶脉上用盐晶写着"速离停云馆,五城兵马司已出城"。黛玉嗅了嗅枫叶,眉头紧锁:"是暹罗迷香,与薛蟠船上的气味相同。"

两人迅速收拾证物,从暗格地道撤离。地道墙壁上刻着细密的盐商名录,黛玉在"林如海"名下发现行小字:"康熙六十一年春,于停云馆会晤戴红豆念珠者"。她忽然想起贾母的红豆念珠,与父亲信中提到的"红豆灯照夜巡船"竟如此契合。

地道出口直通长江支流,漕帮的快船已等候多时。宝玉望着渐渐被火把照亮的停云馆,忽然握住黛玉的手:"还记得冯照临临死前说的《红楼梦》曲本吗?如今看来,那不是戏文,是前太子党羽的花名册。"

船行至江心,黛玉借着火光再次审视密信,发现信末的火漆印下竟藏着层薄绢,上面用金线绣着幅小楷:"金陵织造府后巷三号,槐树洞藏玉玺拓片"。她的手骤然收紧,金锁几乎嵌进掌心——那是母亲生前最爱的绣工,也是荣国府私造龙纹的铁证。

第二折 金陵织造寻旧迹

腊月的金陵飘着细雪,织造府的朱漆大门已斑驳不堪。宝玉和黛玉穿着寻常商贩服饰,跟着送炭的车队混入后巷。墙角的老槐树虬枝盘曲,树洞里积着半尺厚的雪,却掩不住下方青石板的撬动痕迹。

"有人捷足先登。"宝玉蹲下身,指尖摸到块碎玉——正是荣国府私窑烧制的"万年长青"纹。黛玉翻开随身携带的《江南通志》,在"织造府沿革"里找到行夹注:"康熙六十一年,曹頫奉旨改建后巷,增建暗室七间。"

两人顺着石板缝隙找到暗门,却见门内烛火通明,地上散落着半幅舆图,标着"两淮盐场至京城密道"。黛玉捡起案头的账册,首页贴着张泛黄的拜帖,上写"太子少保孙嘉淦谨呈",落款日期正是父亲查办盐引案的那年。

"孙嘉淦......"宝玉倒吸口冷气,"他是当今圣上最器重的直臣,怎会......"话未说完,暗室深处传来铁链拖地的声响。黛玉拽住他躲进柴堆,只见四个蒙面人抬着口樟木箱经过,箱角的残菊纹与倭商货船如出一辙。

待蒙面人离开,两人打开暗格,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年前的盐引账册,每本都夹着官员的血手印。黛玉翻到乾隆元年那页,浑身血液几乎凝固——父亲的名字旁画着红圈,批注"查盐引案,碍太子秘辛,着即除之"。

"原来父亲的死......"黛玉的声音哽咽,金锁在风雪中泛着冷光。她终于明白,为何荣国府敢私运军火,为何倭商的船队畅通无阻——他们背后站着的,是从未真正覆灭的前太子党羽。

宝玉握紧她冰凉的手,目光落在暗格顶部的浮雕上:九条蟠龙环绕着颗红豆。"红豆灯照夜巡船,"他喃喃道,"父亲当年创建漕帮夜巡制度,怕是早就察觉了这张官商勾结的大网。"

正要离开时,黛玉忽然发现账册夹层里掉出张药方,上面写着"绝舌散改良方,需暹罗血燕三钱"——与漕工尸体上的毒药完全吻合。她望着药方落款的"太医院判王忠",想起王夫人房里常燃的沉水香,正是此人所赠。

第三折 太医院密访毒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京城太医院的偏殿里,王忠正对着青瓷药碾子发愁。自漕工沉尸案曝光,他每日都要配制三倍量的安神汤,袖口的沉水香掩不住手底的颤抖。当身着太医服饰的黛玉掀开棉帘,他手中的戥子"当啷"落地。

"王大人记性可好?"黛玉摘下金丝眼镜,金锁在宫灯下闪过微光,"二十年前姑苏码头,您给冯照临开的绝舌散,是不是多放了三钱马钱子?"

王忠的脸瞬间煞白,膝头一软跪在地上:"长公主饶命!小的也是受人指使......"他从怀中掏出个锦盒,里面装着十二支玉管,每支刻着不同官员的生辰八字,"这是'牵机散'的药引,薛蟠每月初一都会派人来取......"

宝玉接过锦盒,发现底部刻着"畅春园制"的暗纹:"说,谁让你改良绝舌散?"

王忠浑身发抖:"是......是太医院正张院判,他说这是皇上密旨,要整治江南言官......"话未说完,突然瞪大双眼,嘴角溢出黑血——他舌下竟藏着毒囊。

黛玉迅速掐住他的人中,从药囊取出解药:"晚了,是暹罗鹤顶红。"她望向王忠紧握的手掌,指甲缝里嵌着片碎纸,拼起来竟是"腊月廿三,乾清宫东暖阁"。

离开太医院时,暮色已合。黛玉望着宫墙下的积雪,忽然想起父亲信中提到的"红豆念珠者"——贾母的念珠是林姑父所赠,而林姑父当年正是太子少傅的门生。"难道贾母早就知道......"她不敢往下想,金锁突然发出灼痛,这是警幻所赠通灵玉的警示。

宝玉的麒麟玉佩也在发烫,他指向街角的灯笼——本该写着"回避"的官灯,却画着半朵残菊。"是倭商的人,"他低声道,"看来他们想灭口,更想阻止我们面圣。"

雪越下越大,两人在胡同口被十二名蒙面人截住。刀刃相交的火星中,黛玉突然发现为首者握刀的手势,正是荣国府私兵的"斩龙十三式"。她甩出浸过麻药的丝帕,趁乱撒向对方眼睛,却在朦胧中看见,那人耳后竟有与冯照临相同的火凤刺青。

第四折 乾清宫夜叩天阍

腊月廿三,祭灶正日。乾清宫东暖阁的炭火烧得正旺,乾隆皇帝望着案头的《两淮盐引亏空账册》,指尖停在"林如海"的名字上。殿外突然传来骚动,贴身太监王忠(同名不同人)禀道:"启禀圣上,金陵监察司贾宝玉、林黛玉求见,说有太子秘辛相告。"

宝玉和黛玉被引入时,殿内正焚着沉水香。乾隆抬眼,见二人衣襟上还沾着雪粒,腰间麒麟玉佩与金锁交相辉映,恍若当年警幻仙子所绘《金陵十二钗图》中的场景。

"朕听说你们在扬州找到了停云馆,"乾隆的声音不怒自威,"还起获了前太子的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