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16章 反间风波(1 / 1)

长平的营帐中,烛火摇曳不定,昏黄的光在粗糙的毡帐上投下暧昧的影子。赵括独坐案前,手中握着一块软布,正专注地擦拭父亲赵奢留下的青铜剑。剑身寒光闪烁,“马服” 二字历经岁月摩挲与战火洗礼,依然醒目,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赵家往昔的荣耀与沉重的使命。每一下擦拭,赵括的动作都沉稳而轻柔,仿佛在与先辈对话,汲取着力量。

忽然,营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后,信使猛地撩开帐帘,快步走入。他神色慌张,手中紧握着一份密诏,诏书上的朱砂字迹在昏黄烛光下,竟晕染出几分狰狞血痕的模样。信使双手微微颤抖着,将密诏呈上,声音不自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武安君,大王严令七日内必须发起总攻。” 他偷偷瞥向赵括,只见主将擦拭剑身的动作陡然一顿,剑穗上的铜铃发出细微的 “叮当” 声,在这寂静的营帐内格外突兀,仿佛是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奏响的序曲。

赵括缓缓抬起头,目光锐利如鹰,接过密诏。他心里清楚,这绝非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催战令,背后是范雎那老谋深算的反间计又一次狠狠的重击。近来,邯郸城内 “赵括怯战通敌” 的传言甚嚣尘上,如汹涌的暗流,不断冲击着他的声誉与军心。这些流言像无形的利刃,悄然刺向他的心脏,每一句都让他感到刺痛与愤懑。但赵括深知,此时必须冷静,他深吸一口气,将剑缓缓收入鞘中,动作沉稳且缓慢,好似在借助这个过程整理自己纷杂的思绪。

军帐外,狂风呼啸,风声凄厉,仿若在为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低声伴奏。赵括很快召集众将议事。将领们鱼贯而入,他注意到陷阵司马的甲胄上,还残留着前日战斗的斑驳血迹,那些暗红色的痕迹,宛如一枚枚特殊的勋章,见证着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却也无声地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副将们三三两两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不安与疑惑,他们的目光不时投向赵括,显然都在焦急等待主将做出决策,因为这个决定,将如天平上的关键砝码,直接关乎赵军的生死存亡。

“诸位可知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朝堂上遭遇了何等强烈的反对声浪?” 赵括的声音骤然响起,打破了帐内的沉闷寂静。他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到悬挂在营帐一侧的巨大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赵国的边境线,动作轻柔,仿佛在深情抚摸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肥义、楼缓等一众老臣,联名向武灵王进谏,称‘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妄图阻止改革。可最终的结果如何?” 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帐内众人,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十足的自信。

墨家匠师墨离站在一旁,目光敏锐,他注意到赵括身后的阴影在摇曳的烛光下不断晃动,恰似此刻赵军面临的复杂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变数。赵括继续慷慨陈词:“武灵王手持胡服,直面满朝文武,问道:‘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议寡人,奈何?’诸位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处境吗?” 他的声音愈发激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回荡在营帐的每一个角落。

陷阵司马下意识地握紧了腰间的佩剑,他的思绪不禁飘回到三年前廉颇将军驻守长平的那段日子。那时,虽然没有大规模的进攻战事,但军营中军心稳定,将士们各司其职。而如今,赵括推行一系列改革,坚守独特的作战策略,虽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无数的质疑与反对之声,犹如潮水般涌来。“武安君,可是大王的命令……” 他忍不住开口,话还未说完,便被赵括强势打断。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赵括猛地抽出佩剑,大声怒吼,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在营帐内久久回荡。剑锋在烛光下划过一道耀眼的寒光,恰似一道闪电,仿佛要将眼前所有的疑虑与不安瞬间斩断。“当年武灵王力排众议,顶住重重压力,坚决推行胡服骑射,赵国这才有了能与秦国抗衡的坚实资本。如今,我们怎能只因几句毫无根据的谗言,便轻易放弃坚守?又如何对得起那些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对将士的责任以及对胜利的执着信念。

副将们被赵括的强大气势所震慑,营帐内瞬间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气敛息。赵括缓缓放下佩剑,走到案几前,再次拿起那份催战密诏。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诏书上的文字,动作轻柔却又带着几分沉重,仿佛在用心感受着来自朝堂深处那股无形却强大的压力。“大王如今被流言蒙蔽了双眼,但我们身为军中将领,绝不能自乱阵脚。” 他的语气逐渐平静下来,可那份坚定的决心却丝毫不减,“范雎这老贼,妄图用反间计扰乱我军军心,我们偏要让他明白,赵军的意志,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恰在此时,一名斥候神色慌张,匆匆跑进营帐。他大口喘着粗气,带来了一个更令人忧心的消息:“报!秦军开始在长平附近大规模集结兵力,看这架势,似乎在筹备一场规模空前的进攻。”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帐内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压抑,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众将的目光 “唰” 地一下,再次齐刷刷地集中在赵括身上,眼神中满是期待与信任,等待着他下达新的决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赵括听闻,眉头微微皱起,陷入短暂的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眼神坚定而冷静,果断下令:“即刻加强防线部署,增派岗哨,密切监视秦军的一举一动。同时,挑选一名得力使者,速速返回邯郸,向大王详细陈明当前局势的利害关系。”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仿若已经精准找到了应对这场危机的有效方法。“告诉使者,就说赵括在此郑重立誓,不将秦军彻底击溃,绝不班师回朝!”

夜幕如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缓缓落下。长平军营内,灯火通明,一盏盏灯火在黑暗中闪烁摇曳,显得格外明亮,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这片充满战火硝烟的土地。赵括独自登上了望塔,极目远眺,望着远处秦军营地那星星点点、如鬼火般闪烁的火光,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接下来的日子必将更加艰难困苦,不仅要时刻警惕秦军随时可能发起的猛烈进攻,还要想尽办法应对来自朝堂的无端压力与猜忌。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如炬,因为他内心深处坚信,只要自己坚守信念,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智慧,就一定能够成功打破范雎那阴险狡诈的阴谋,带领赵军冲破重重困境,走向最终的胜利。

在秦军营地,范雎端坐在营帐中,神色冷峻。他收到密报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在他看来,反间计已经初步取得成效,赵王下达的催战令,就如同他精心布局的棋局中一枚关键棋子,恰到好处地打乱了赵括原本的作战部署。但范雎老谋深算,他心里十分清楚,赵括绝非泛泛之辈,这场与赵国之间的博弈,犹如一场漫长而激烈的马拉松,才刚刚拉开序幕,远未到分出胜负的时刻。“继续加大力度散布谣言,给赵军施加更大的压力。” 他眼神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冷冷对手下吩咐道,“我要让赵括陷入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绝境,直至彻底崩溃。”

而在邯郸王宫,赵王端坐在王座上,手中紧握着赵括的回信,眉头紧锁,一脸犹豫不决的神情。一方面,朝堂上的流言蜚语让他心生疑虑,担心赵括真的如传言所说,怯战畏敌,甚至有通敌叛国的嫌疑;另一方面,他也十分清楚赵括的军事才能,深知在这关键时刻轻易更换将领,极有可能对长平战事产生不利影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开口:“传平原君进宫来见。” 他期望能从这位足智多谋、经验丰富的叔父那里,得到一些有助于决策的宝贵建议。

长平战场上,赵军将士们在赵括的鼓舞激励下,原本有些低落的士气逐渐恢复,重新焕发出昂扬斗志。他们日夜忙碌,不辞辛劳,全力加固防御工事,不断训练新军,积极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残酷恶战。每一名士兵心中都无比清楚,这场战争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关乎赵国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能否证明赵括将军决策的正确性,能否彻底打破那些毫无根据的不实谣言。

赵括再次回到营帐,独自一人。他缓缓走到案几前,轻轻拿起父亲的青铜剑。他双手握住剑柄,缓缓抽出剑身,仔细端详着。剑身寒光凛冽,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剑身,仿佛通过这冰冷的金属,能够真切感受到父亲当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磅礴气势,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力量正源源不断地传递到自己身上。“父亲,” 他低声呢喃,声音中饱含深情与坚定,“当年您在阏与大破秦军,立下赫赫战功。今日,儿臣也要在这长平战场上,书写属于我们赵家新的传奇篇章。” 言罢,他猛地将剑重重地插在地上,剑刃入土,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向天地万物庄严宣告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

随着时间悄然流逝,长平的局势愈发紧张危急,仿佛一张被拉至极限的弓弦,随时都可能断裂。一场足以决定赵国命运走向的大战,正如同汹涌的暴风雨,在黑暗中悄然逼近。

喜欢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请大家收藏: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