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

第3章 金銮论鼎(1 / 2)

邯郸王宫的青铜鼎在烛影中泛着冷光,鼎中檀香混着米酒的酸馊味扑面而来。赵括新赐的玄色甲胄磨得肩膀发疼 —— 这是昨日卯时,赵王在朝会上亲手赐予的武安君仪仗。甲片上的山形纹与墨离袖口的甲纹暗合,每一道凸起都刻着 “止戈为武” 的墨家箴言,与记忆中白起的虎纹甲胄形成诡异呼应。“武安君大人,大王召见。” 谒者的尖声惊醒了回忆。赵括低头看手中的羊皮地图,墨离连夜用松烟墨勾勒的上党地形还带着潮气,丹水河谷的褶皱里,红笔标注的 “羊肠坂道” 如旧伤复发。腰间的定边剑传来凉意,这柄曾属于肥义的相邦信物,此刻挂在新任武安君腰间,剑鞘错金纹路在灯影下明灭,像极了三年后长平战场上秦军甲胄的反光。

殿内传来平原君的冷笑:“武安君的地图,可比当年马服君的阵图还要精细?” 。蔺相如的咳嗽声从殿角传来,老人拄着玉杖,目光落在甲胄的山形纹上:“武灵王设此爵时,盼的是‘武安天下’,如今却要让你去守那座火山口。”赵括摸了摸甲胄下的玉佩 —— 父亲赵奢的 “破秦” 玉璜,与武安君甲纹遥相呼应。他忽然明白,这个本该属于白起的封号,此刻戴在自己头上,既是赵王的信任,也是命运的玩笑。当谒者再次催促,他踩着玄色甲胄的沉重步伐迈向殿内,丹水河谷的红笔标注在眼前晃动,与记忆中白起的玄色虎纹甲胄,在烛影里叠成血色的重影。邯郸王宫,夜幕如墨,沉沉地压在这片古老的宫阙之上。殿内,青铜鼎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于摇曳烛火下,散发着幽寒的光泽,仿若一只远古巨兽,蛰伏在此,静静聆听着命运的脚步声。鼎中檀香悠悠升腾,丝丝缕缕,与米酒那酸腐气息相互缠绕,肆意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径直往赵括的鼻腔中钻去。赵括稳步前行,鞋底摩挲着地砖上精致的鹿卢纹,发出细微的 “簌簌” 声,仿佛每一下都踩在他紧绷的心弦上。廊下更鼓沉闷地敲响,那有节奏的 “咚咚” 声,竟与他剧烈的心跳完美契合,仿佛是命运的鼓点,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朝堂交锋伴奏。这是他重生后首次踏入正殿,抬眸望去,殿顶的十二连盏灯树闪烁着明灭不定的光芒,映照在甲士们的青铜护心镜上,光影交错,刹那间,他仿若又被拉回到长平战场那血腥的血色月光之下,厮杀声、惨叫声在脑海中呼啸回荡,让人不寒而栗 。

赵孝成王慵懒地斜倚在玄鸟纹漆案之后,膝盖上平摊着冯亭的献地文书。那竹简边缘,沾染着韩王鲜红的朱砂手印,在跳跃的灯火映照下,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这份礼物背后隐藏的危机与诱惑。左侧首座上,平原君赵胜正手持玉匕,专注地切割着盘中鹿肉,动作间,油脂不受控制地滴落,沾染在他绣着中山国山形纹的袖口之上,显得有些狼狈。而在右侧,蔺相如靠着青玉凭几,身形略显佝偻,他手中那根玉杖,杖身的螭龙纹在摇曳的火光下若隐若现,仿佛下一秒便会腾空而起。这根玉杖可不一般,乃是赵武灵王当年赐给肥义的相邦信物,此刻,正随着老人那压抑不住的咳嗽声,轻轻颤动,似在低语往昔的峥嵘岁月 。

“臣赵括,参见大王。” 赵括双手持笏板,恭敬地俯身行礼,笏板触地之际,他不经意间闻到了地砖缝隙里散发出来的艾草味。这艾草,是宫中为驱邪特意放置的,然而此刻,这熟悉的气味却无端让他想起秋社日时,苏三娘袖箭上那带着致命气息的乌头毒香。二者气味截然不同,却都隐隐暗藏着危险与诡谲的气息,让人心生警惕 。

“武安君不必多礼。” 赵王的声音里,隐隐透着一丝不耐,“听闻你在城南废祠弄了个玄甲坊?又是捣鼓弩机,又是绘制地图,比那墨家行事还积极。”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阵低低的窃笑声。赵括目光敏锐,瞬间认出,这笑声来自平原君的门客。他心中暗自冷笑,昨日,正是这些人在胡商坊大肆抢购潞麻,行为张狂至极,仿若生怕旁人不知他们的急切与贪婪 。

赵括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展开手中羊皮地图,随后拿起青铜镇纸,稳稳地压牢地图四角。“回禀大王,秦国之所以强大,根源在于其耕战一体的国策。” 他伸出手指,沿着地图上的陇西郡缓缓划过,语调平稳,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每新增一爵,便会相应扩充田一顷。如今若赵国接纳上党,秦国必定会派武安君白起为将。到那时……” 他的手指猛地顿住,精准地落在丹水河谷处,“赵军的粮道,唯有羊肠坂可通行。此道蜿蜒盘桓于太行山间,狭窄异常,宽度不足五尺,每逢雨雪季,骡马行走极为艰难,粮草转运更是耗时费力,往往需旬月之久 。”

蔺相如听闻,手中玉杖重重地顿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警钟在敲响。“老臣附议。” 老人的声音,宛如历经岁月打磨的玉磬,带着一丝沙哑与沧桑,“往昔秦国攻打陉城,韩国无奈割让南阳求和。如今冯亭献上党之地,分明是想将祸水引向赵国。秦国若以此为借口,必定会倾尽举国之兵来犯。我赵国军队虽英勇善战,可一旦打起持久战,在粮道运输这方面,实难与秦国抗衡 。” 他目光炯炯,望向赵王,眼中倒映着灯树的火光,仿若燃烧着最后的希望,“大王可还记得阏与之战?赵奢将军当时急行军二百里,靠的便是轻装简从。可如今上党若沦为战场,我军要携带大量辎重,又如何能做到轻装前行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平原君赵胜听到此处,手中玉匕 “当啷” 一声,重重落在漆案之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打破了短暂的平静。“相邦莫非还记得沙丘宫变?” 他目光如炬,冷冷扫过蔺相如那病弱的面容,“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强大,靠的便是优质的战马与坚固的甲胄。上党地区,韩氏拥有精骑十万之众,当地的潞麻可用来织甲,煤炭能够冶铁。赵国若能将上党收入囊中,我军实力必将如虎添翼;反之,若拱手将其让给秦国,那无疑是自毁长城 !” 说着,他高高举起一片竹简,神色激动,脸颊因兴奋而微微泛红,“这是上党郡守送来的密报,十七座城邑,可征兵八万之多,足以组建三支精锐的胡刀骑士团 !”

赵王坐在案后,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案头的青铜方壶。这方壶,乃是从中山王陵挖掘出的珍贵战利品,壶身上的错金银纹饰,在摇曳火光下流光溢彩,美轮美奂。赵括心中清楚,此刻大王的视线,正牢牢落在地图上那用朱砂重重圈了三重的 “长子邑”。长子邑作为潞麻产区,旁边清晰地标注着 “可织玄甲三千领”,对于急需增强军备的赵国而言,这无疑是一块极具诱惑的肥肉,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

“武安君断言秦军必定会派白起为将,” 赵王突然开口,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一丝审视与质疑,“可有确凿凭证 ?”

赵括闻言,不紧不慢地从袖中取出三枚半两钱,钱孔处那个小小的 “郑” 字,在明亮灯光下清晰可见。“这便是黑冰台密探所用的钱币,源自阳翟市亭。” 他伸出手指,指向地图上的咸阳,条理清晰地分析道,“秦相范雎与白起,二人一文一武,将相和协,秦国方能昌盛。但若是攻打上党,放眼秦国,唯有白起有能力制衡我赵国骑兵。” 他微微顿了顿,眼角余光瞥见平原君听到这话后,肩膀瞬间绷紧,心中暗自冷笑,故意忽略这一细节,继续说道,“况且,据可靠情报,秦人正在陇右郡大规模囤积粮草,数量高达二十万石,这些粮草,足够十万大军支撑半年之久 。”

蔺相如轻咳几声,费力地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老臣派舍人冒险从咸阳带回的《秦律》抄本。”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缓缓划过 “军功爵制” 图表,神情凝重,“秦军制度严苛,每斩首一级,便能授爵一级,同时赏赐良田一顷。在这样的制度驱使下,秦军士兵眼中,赵军士兵就等同于田宅财富,他们岂会不奋勇拼命 ?”

平原君赵胜听了这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猛地站起身来,腰间的玉珏与漆案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他内心愤怒的宣泄。“照此说来,我赵国军队就只能龟缩在邯郸城内,不敢应战?” 他怒目圆睁,手指直直指向赵括,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当年马服君赵奢在阏与大破秦军,靠的便是主动出击的果敢!如今武安君却要效仿廉颇老儿,一味死守,如此行径,将先王辛苦推行的胡服骑射置于何地 ?”

刹那间,殿内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众人皆屏气敛息,紧张的氛围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人紧紧笼罩其中。赵括静静地望着平原君腰间那枚中山玉珏,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苏三娘传来的情报 —— 平原君的家宰今日清晨,收受了秦商整整五车黄金。他心中豁然开朗,仿若一道光照进黑暗,随即镇定自若地指向地图上的齐魏边境。“臣并非主张一味死守,而是建议联合齐国与魏国,以此制衡秦国。” 说着,他从容展开另一幅帛图,神色自信,“齐国坐拥海盐之利,魏国盛产河粟,而赵国则有优质代马。三国若能互通有无,开展互市,必定能结成坚如磐石的铁盟。秦国若胆敢攻打赵国,齐魏两国必然会从后方偷袭,此乃当年乐毅大破齐国时所采用的合纵之术 。”

蔺相如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他缓缓举起手中玉杖。“老臣愿亲自出使齐国与魏国,进行游说。” 老人的声音,在此刻突然变得坚定有力,仿若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年完璧归赵,靠的并非逞匹夫之勇,而是巧妙利用了列国之间的制衡关系。如今秦国一家独大,赵国要想生存,唯有合纵这一条路可走 。”

赵王的目光,在赵括年轻坚毅的面容与平原君那花白的胡须之间来回游移,最终,再次落在地图上用朱砂圈红的 “长子邑”。他不禁想起去年冬天,邯郸城的甲匠们因缺少潞麻,无奈停工,致使三万新征募的骑兵,因没有护具而无法正常训练。那些崭新的皮甲,就那样闲置在库房,等待着潞麻来织就防护甲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赵国军备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