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复杂的情绪,李程远试图小心翼翼地向赵明轩解释目前情况。
“赵同志啊,事情是这样的..."
接下来一番艰难沟通之后,赵明轩终于了解自己现状。
"这么说来,我已经算死了一次?"
"嗯...身体的确受损严重无法修复,但是您的大脑完好无损。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不等于死亡。
"那只是脑子活着?"
"不只是大脑哦,部分皮肤、骨骼以及多个重要内脏还都存活着,像是一个肾、肝还有其他...小零件这里先不说。
"未来我会一直这样?"
"别急,这只是第一步,等我们准备好新的身躯,您又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啦!当然还包括飞行的能力哦。
听到关于航空梦想还能实现的消息,赵明轩稍稍安下心来。
于是从这天开始,围绕在他身边发生了一系列重建新生的漫长故事。
数月努力成果最终呈现,当全新仿生体型组装完成后,赵明轩第一次拥有了完整的肢体功能。
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周围一切看起来都是新奇且不可思议的现实。
然而适应新躯体需要时间,起初无论是简单动作还是感知协调都显得笨拙异常。
例如膝跳反射测试时反应极其缓慢,甚至站起行走也充满挑战。
李程远不断鼓励并记录每一个细微变化反馈作为改进数据。
与此同时,家人朋友们轮番探望陪伴左右,帮助调整情绪状态以面对这场奇妙的生命旅程。
最后提到了一个特殊考验环节——由配偶配合参与评估情感交流自然度等内容。
这项隐私性强的要求虽然让人害羞尴尬,但无疑为后续技术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关于该项目的意义和社会反响,则引发了广泛讨论。
支持者认为此为科技进步造福人群的表现;反对者则担忧伦理边界跨越带来的隐忧。
无论如何,在高层决定限制性推动的前提下,相关研究继续审慎推进着。
而对于主人公赵明轩来说,人生翻开崭新篇章的同时,等待着更大的未知探险。
他离开了研究中心前往私人康复机构接受持续调养照料。
在那里数百名专业医护人员只为照顾好唯一的患者及其亲密家属团聚共同面对这一段非同寻常时光。
早晨刚睁开眼,李志强就在妻子的协助下慢慢坐起身。
奇怪的是,他如今行走已无大碍,但要从躺着变为站起的状态仍显得十分吃力。
并非无法做到,只是这一动作需要耗费极大体力。
起初他还坚持每日训练站立,但后来林建国解释说,这可能是身体缺乏类似前庭功能的部分,这并非单纯锻炼所能弥补的,而需团队进一步完善相关设备。
于是李志强放弃了这些徒劳的努力,转而在起床时借助妻子的帮助,或使用特制器械完成起身动作。
此时的李志强,珍贵程度远超大熊猫。
作为科学界的新型人类,关注他的人数不胜数。
只要是有资格接触他的人,几乎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前来观察。
在围绕着李志强组建的数百人科研队伍中,每天都会针对他的身体状况设计各种测试项目,并认真记录数据。
人类历经千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今日模样,而李志强的身体从研发到成品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甚至按照林建国的时间表,真正的成品产出还不到一年。
这样一个突破性项目,仅靠林建国及其几位助手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这对眼前的几百名研究者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
当前,这些研究人员大致分为两派:膜拜派认为林建国是天才乃至近乎于神的存在;不服派则坚信只要有足够资源,他们也能创造出更先进的生化体。
尽管立场不同,双方却能够和平共处。
大家均处于高速学习状态,这种技术自然不能为林建国独享。
林建国本人也无意保密,但他明确表示,此技术严禁流出实验室。
即便掌握这项技术,相关人员日后也将接受严格监督。
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特别是从事高端研究的人员,这种觉悟并非难事。
像林建国这样反感被监督的研究员毕竟是少数,况且他也并未完全摆脱监督,只是出于对他个人情绪的考虑,监督方式有所调整,但这并未影响其工作。
再说回李志强,清晨苏醒后,他的首要任务与常人无异——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