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在一处隐秘的山洞中,李浮生仔细分析着这次实验的结果:
纯命运弹:威力稳定,消耗小,可频繁使用
融合命运本源的命运弹:威力暴增,但难以控制,且会消耗本源之力
命运本源极多且会自行恢复,第一次实验连百一都未成用到,且随着不断的推测,命运本源还在不断增加 。
"看来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李浮生若有所思地在笔记上写道,"一丝本源配合大量命运灵气,或许是最佳方案。"
经过反复试验,李浮生最终将这个新创的法术定型为"命运弹",并开发出三个版本:
基础版:纯命运灵气凝聚,威力相当于淬体境初期修士的全力一击
强化版:加入一丝本源,威力可达锻基境水准
终极版:注入微量本源,威力恐怖但会危及自身,作为保命底牌
至于注入更多本源,那是同归于尽的手段。
与此同时,李浮生还发现命运灵气在防御方面的独特应用。
通过将灵气分布在身体周围,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感应场,提前预知攻击轨迹并自动做出规避,被李浮生取名为命运罩。
山巅的晨雾中,李浮生缓缓收功,灵气在经脉中流转一周后重归丹田。
他望着掌心渐渐消散的命运灵气,心中暗想——虽然创造出了独特的命运法术,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能力似乎并无太大用武之地。
"活了上万年,能威胁到我的情况实在不多。"李浮生轻声自语。
凭借丰富的阅历和洞察力,他早已学会避开绝大多数危险。
那些需要武力解决的麻烦,往往在他敏锐的预判下就能提前规避。
随手捡起一根枯枝,李浮生在地上列出命运法术的实用场景:
面对突发战斗(但万年阅历让他很少陷入这种境地,除非碰到人才)
展示实力震慑他人(但这与他一贯低调的作风相悖)
"看来更多是作为一种底牌。"
他摇摇头,枯枝在"战斗"一项上画了个圈,"不过既然踏上修仙路,这些准备总归不是坏事。"
比起法术的实用性,更让李浮生在意的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施展法术时需要牵引外界灵气?
按理说,纳灵境修士体内储存的灵气应该足够施展基础法术才对。
为了弄清这个疑惑,李浮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他盘膝而坐,意识沉入丹田,仔细观察体内灵气的运转规律。
经过三天的探索后,他发现了几个关键现象:
灵气惰性:存储在丹田的灵气呈现出奇特的惰性,直接催动时反应迟缓,就像黏稠的油脂。
而外界灵气则活泼如清泉,更易操控。
转化损耗:当体内灵气离体后,会自然转化为适合施法的活跃状态,但这个过程中会损失三成能量。
直接牵引外界灵气则避免了这种损耗。
"原来如此。"
李浮生恍然大悟,"就像用火石点火——体内灵气是那块燧石,需要与外界灵气碰撞才能迸发火花。"
这个发现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命运弹"比传统法术更高效——因为它巧妙地绕过了体内灵气的种种限制,直接利用命运灵气与外界灵气共鸣。
"不过...除了拥有单灵根的修士,"李浮生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其他那些高阶修士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通过查阅典籍和暗中观察,他逐渐了解到:随着境界提升,修士的丹田和经脉会不断蜕变。
锻基境铸就道基后,体内灵气活性大增;内核境凝聚真元核心,灵气更是如臂使指。
而内核境之上的修士,据说体内真元已经质变为更高级的能量形式。
"看来我的方法,反倒是走了条捷径。"李浮生如是想道。
两年光阴如白驹过隙。
李浮生盘坐在瀑布后的石洞中,周身笼罩着一层光晕。
体内灵气已经达到纳灵境的极限,每一寸经脉都充盈着澎湃的命运灵气,仿佛随时可能满溢而出。
"是时候了。"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按照《淬体要诀》所述,引导灵气冲刷全身。
寻常修士在这一步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小心翼翼地将灵气渗透到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骼。
但在李浮生强大的精神控制下,这个过程变得异常高效。
灵气如潮水般涌向四肢百骸。
李浮生能清晰地感受到:
骨骼在灵气冲刷下发出细微的嗡鸣,密度不断增加
肌肉纤维如春蚕吐丝般重组,变得更加坚韧
皮肤表面渗出黑色杂质,随后被瀑布水流冲刷干净
一个月后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瀑布照进石洞时,李浮生猛然睁开双眼。
眸中金光流转,随即恢复如常。
他缓缓起身,全身关节发出炒豆般的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