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的逆袭之路

第102章 庙张的人过来说事,有人被高家村的窑克死了!(1 / 2)

马建国的心事放下来了,病就好了一半儿,孩子们吃完上学了,其他人忙事情了,三个人越喝越投机,三人划着拳喝了两瓶,直到高明楼喊停,大家才结束。

高玉智回到家村,见到哥嫂守在门口,关切的问道:“咋样?”

加林二妈说道:“嫂子,准备娶媳妇吧,这事儿成了。

炎热的夏天让黄土高原一天到晚刮起了热风,把人蒸烤的嗓子冒烟,军用水壶成了随身携带的必备品,身体稍微差点的弄一小袋人丹带在身上,难受的时候放在嘴里一颗含着,那股香甜的清亮之气在口腔里回旋,平复暑气。

高加林又把每个猪舍的棚子搭了一遍,把带着绿叶的树枝绑在上面,让这些大猪小猪们过得尽量舒服一些。

换面的业务比较红火,他去外面参观了,又买了一台压面条的机器,这下生意更好了,大热天没有人再费劲的擀面条了,热的后背湿透,既然能有现成的,谁还遭这个罪。一到下午四五点,外村也骑着车子过来压面条,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多一些。

村里的人看高加林一天一天摘掉了穷帽子,有羡慕的,有嫉妒的,看着不同的刀头,压出不同宽度的面条,感慨万千,连刘立本都对这个小伙子竖起大拇指。

只要自己有好事儿,他都会告诉马玉芳,看着压面条生意好,马玉芳领着大哥马晓春也来高家村看过,回去对马建国一说,马建国直接也买回来一台,把业务范围也扩大了。

高明楼也不示弱,和刘立本商量后,让刘巧玲找到张克南,他们去张克南进豆制品的加工厂参观,回来也添置了一些机器,不但光卖豆腐,也卖豆腐干和豆腐皮。

只要是有点儿想法的村民都开始钻营,朝着搞经营的方向去了,像以前吵架骂街打架斗殴的事情,在乡村里越来越少。

许美琴还是像野小子一样,趁着来找三星的功夫,串门到加林这里,把她的经营情况告诉这个干哥,加林总会给她建设性的意见。

她回去后加以改进,枕头厂逐渐演变成包含做袖头,围裙的综合性工厂,顺便还做起了毽子,用花布包上品相不好的豆子,销往省城,效益也是在北山也名列前茅。

高加林还专门给这些产品都起了名字,枕头叫“”美梦”,只要枕上就会做美梦;袖头叫“勤美”,只要是勤劳的人都是美丽的,让城里的姑娘媳妇们爱不释手;围裙叫“香美”,带上他们生产的围裙,做出来的饭菜又香又美。

三星往北山也跑的勤了,他娘对他有了意见,说自己养了两个儿子都给了别人。因为有厂子在,就是结了婚,美琴还得在娘家照顾,明着是看娶了媳妇,实际上等于人家娶了自己儿子。

巧玲的心已经从张克南那里收了回来,七月初就要高考,剩的时间不多,她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学习。

郑小果的面馆进入正规,开了半个月,天天吃饭的排队,刘立本也跑的勤了,看着干儿子正干,他满心欢喜。

这些淳朴的村民有条不紊过着自己的日子,在岁月的河流里波澜不惊的迈动着步伐,有些人生气盎然,有些人日薄西山,分田到户解放了劳动力,也让懒汉们饿的两眼发绿,地里的草快吃了庄稼,他们还每天撅着屁股睡到半晌午。

刚开始高明楼还晃悠着去家里说说,后来看烂泥扶不上墙,就不再多费口舌。

晌午吃了饭刚躺下不久,武中秋带着亲戚就来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