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祖宗一起刷视频

第111章 宋仁宗(4)(1 / 2)

【接下来说一说仁宗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说仁宗时期以前我们先看看宋朝时期政治制度上一直存在的问题。】

【刚才说了,宋朝很富有,但宋朝很富有不等于国家很富有,这个不冲突,在宋朝身上,“富”跟“积贫积弱”是同时出现的,这个就跟宋朝一直以来的“三冗”问题以及土地兼并有关。】

【第一个“冗”,“冗官”,即官僚机构恶性膨胀,人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需要,行政效率低下。说白了就是,十个官员就能做成的事用了二十个官员去做。】

【这样的制度不仅仅是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还导致了国库的财政支出上多出来一大块。】

【但这样的制度也有好处,那就是在宋朝当官,假期很多,工作相对轻松,是历朝历代里出了名的福利很好。】

秦始皇听到这个很不理解,十个人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二十个人,他大秦的官员可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卷起来,恨不得十个人的工作用八个人甚至五个人完成,他实在是不理解宋朝。

从他这个帝王开始,能干活的都要干起来,他一天批奏折都十斤十斤计数,再说李斯,那也是又督办秦始皇陵又做传国玉玺又协助他统一法度文字,做的工作数都数不过来。

他是实在不知道宋朝君主怎么想的,臣子怎么能不卷起来呢,还弄出了个什么冗官。

而其他时代掌管官员任免和国库财政开支的官员,看到宋朝这个情况,感觉这事不怎么好,但他们的关注点跟始皇帝不一样,他们不在意官员都是什么生活,他们关注到的是冗官后产生的问题。

他们这个位置的人,哪怕是不像皇帝一样有官员任免跟调度国库的权力,也看得多了,自然一想就知道冗官后的问题,行政效率下降是一个,更关键的是养官员是要花钱的啊,一冗官花的钱就更多了。

【这里说一下,宋朝冗官其一是因为宋朝历来重文轻武,甚至有点“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个意思了,这就导致宋朝政坛相当复杂,又是三权分立又是制衡的,总之就是一个官员不能权力太大。】

【就说宋朝的地方官,知否里盛宏曾任“扬州通判”,还提及他的过同僚“扬州知州”,在宋朝官宦体系里,一个地方除了“通判”,“知州”,还有“军监”。】

【“知州”是一级地方长官,“通判”名义上是知州副手,但实际上是监察作用,“知州”管民政,“军监”管军政,但无论他们俩弄了什么政策,通判不点头就无法落地,公文也要知州跟通判两处签章才生效。】

【而知州跟军监有什么小动作,通判也可以一纸奏章直达天听,重要州府的通判一般都是皇帝亲自任命。这就导致虽然明面上看,知州官阶比通判高,但两个官员又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

【这就是北宋官员体系的冰山一角,地方官都讲究个监察制衡,更别说是都城里的天子近臣跟京官。在这样的思想下就会产生很多制衡作用的官员,其实很多事若是论办公效率,一个官员完全可以解决,但考虑要制衡官员,就把权力分了又分,导致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