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36《灯影照归途》(2 / 2)

阿九想都没想就跳了水,冰凉的河水灌进嘴里,却看见河底有座破旧的书斋,匾额上“墨韵斋”三个字已经褪色。秀娘被按在石案上,旁边站着个穿古服的老学究,手里握着支断笔,笔尖滴着黑血。

“五百年前,吾徒张墨仙用生魂换得妙笔生花,却未还清阴司墨债。”老学究声音像磨墨般沙沙作响,“如今他的墨魂附在你们身上,这河灯便是债契。”说着指向石案上的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无数名字,第一个便是“林秀娘”,旁边注着“万历二十三年借墨魂,今成化六年,欠息三百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阿九忽然想起自家砚台上的“墨韵传家”,难道祖上就是那个张墨仙?他摸向怀里的半块碎玉,正是陆文渊留下的,此刻在水里竟发出强光,照亮了竹简最底下的一行小字——“唯有灯影照归途,剪断墨债始得安”。

秀娘在昏迷中听见有人说话,像是阿九,又像是陆文渊。等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墨韵斋的石床上,四周摆满了残旧的灯盏,每盏灯上都贴着写满字的黄纸。陆文渊站在灯前,衣摆上沾满墨渍,正用剪子剪下灯芯上的结。

“你醒了。”他转身时,秀娘看见他眼底布满红丝,“五百年前,我师父张墨仙为求功名,与阴司做了交易,用生魂换得笔下生花,却不知每写一篇锦绣文章,便要损耗一缕魂光。我作为他的墨魂,被封在砚台里,直到遇见你和阿九……”

原来,陈阿九是张墨仙的后人,体内流着墨魂血,而秀娘则是五百年前被墨魂附身的女子转世。每到灯节,墨魂便会借河灯显形,寻找宿主偿还债契。陆文渊其实是墨韵斋的守灯人,一直在寻找剪断墨债的方法。

“剪断灯芯,便能剪断魂契?”秀娘看着陆文渊手中的银剪,忽然想起阿九说过,他们放的河灯从来都是双数,第二十七盏灯,正是她和阿九的本命灯。

这时,阿九抱着盏莲花灯进来,灯面上用金粉写着两人的名字。“当年爷爷临终前说,墨韵斋的灯芯要用有情人的血来剪,这样才能剪断轮回的债。”他伸手握住秀娘的手,指尖被银剪刺破,血珠滴在灯芯上,竟发出凤鸣般的清响。

陆文渊将银剪递给秀娘,轻声说:“剪灯芯时,要想着最想留住的人。”秀娘看着阿九眼底的倒影,想起他每天清晨帮她磨豆子的模样,想起他说书时眼里的光,忽然明白,这五百年的债,原是为了让他们在轮回中相遇。

银剪落下的瞬间,所有灯盏同时亮起,墨韵斋的墙壁上浮现出无数画面——明朝的科举考场、清朝的书院、民国的学堂,每个画面里都有她和阿九的影子,有时他是书生,她是卖茶女;有时她是先生,他是书童。原来,他们早已在无数个轮回里相遇,又因墨债分离。

当秀娘再次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豆腐巷的床上,窗外飘着细雨,阿九正坐在床边熬药,袖口还沾着没洗干净的金粉。

“醒了?”他笑着递过温好的豆汁,“陆公子说,墨债已经剪断,往后咱们不用再放河灯了。”秀娘摸着床头的半块碎玉,发现裂痕已经愈合,上面的“墨”字闪着微光。

后来,他们在朱雀桥边开了间茶书坊,白天卖豆浆茶点,晚上阿九说书,秀娘就在一旁剪纸灯。来听书的人常说,阿九的故事里总有股墨香,而秀娘的纸灯放在水里,会飘出诗句般的光。

冬至那天,陆文渊来道别,他说要去寻找下一个墨魂宿主,临走前留下一方砚台,正是阿九典出去的那方紫端砚,砚底新刻了行字:“灯影照归途,墨韵传温情”。

秀娘站在桥头,看他的身影消失在雪雾里,忽然明白,有些债不是用来偿还的,而是用来记住那些在时光里闪烁的温暖。就像秦淮河上的灯,虽然会灭,但光曾照亮过彼此的归途,便已足够。

多年后,当鬓角微白的阿九在茶书坊讲起这个故事,总会指着墙上挂着的纸灯说:“你们看,这灯芯上的结,就像人生的执念,剪断了,才能看见更亮的光。”而窗外的老槐树,依然在月半时分泛出字香,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藏在灯影里的轮回与重逢。

喜欢九州民间志请大家收藏:九州民间志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