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53《三笑点秋香》(2 / 2)

八月十五那日,夫人让秋香送桂花酒去书房。唐伯虎正在替公子们临摹《中秋帖》,墨香混着酒香,倒比月光更醉人。秋香搁下酒壶,见他笔下龙蛇飞动,忽然指着“中秋”二字道:“这‘中’字竖画太长,倒像根竹竿子挑着月亮。”说着便拿起笔,在旁边写了个“中”,笔画秀逸如兰叶舒展。

“秋香姑娘会书法?”唐伯虎惊讶地抬头,见她耳坠上的银铃随着动作轻晃,映着窗外的月光。秋香脸红了红:“小时候跟着小姐读过几年书,哪里敢班门弄斧。”他却来了兴致,铺开宣纸让她写首诗,秋香想了想,写下“庭前不种相思树,怎得秋风送苦香”。字迹娟秀中带着股清劲,倒像她本人,柔中藏刚。

他望着诗句,忽然想起自己科举失意、家境中落,如今卖身为奴却得遇知己,心中感慨万千。提起笔在旁边和了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写完朝秋香眨眨眼:“姑娘这诗里的苦香,在下愿用余生来尝。”秋香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他话中之意,转身要走,却在门槛处绊了下,回头时嘴角还带着笑,眼尾的泪痣仿佛沾了秋露,亮晶晶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第三笑,像深秋的菊花在霜夜里绽放,带着清冽的香气,却让人心头暖融融的。从此两人常借着送茶递帕,在诗画中暗通款曲。秋香会在他的砚台里藏粒桂花糖,他便在她的绣绷上画只振翅的蝴蝶。华府的假山后、回廊边,处处留下他们的私语。

谁想好景不长,重阳节那天,华太师宴请苏州名士,唐伯虎在厨房帮厨时,听见前厅有人提起“唐伯虎”的名字。原来是祝枝山来访,正与太师谈论江南才子。唐伯虎一时技痒,偷偷在厨房的粉墙上题了首诗,不想被祝枝山瞥见。

“这字迹,分明是唐寅的笔法!”祝枝山举着酒杯冲进厨房,一眼就认出了旧友。唐伯虎想躲,却被祝枝山拉住手:“贤弟怎的在此做庖丁?莫不是效古人卖身为奴追佳人?”这话一出,满屋子的丫鬟小厮都惊了,秋香端着菜盘站在门口,脸色煞白。

华太师得知此事,倒也不恼,笑着说:“久闻唐解元才高八斗,今日若能对出老夫的上联,便成全你与秋香。”说罢指着庭院里的石榴树:“上联是‘石上石榴,皮红肉赤,籽籽皆辛’。”唐伯虎望了眼秋香,见她眼中满是担忧,忽然想起初次相遇时她落水的丝帕,还有每日替他留的热粥,张口对道:“庭前秋菊,瓣曲蕊黄,朵朵皆香。”

太师抚掌大笑:“好个‘朵朵皆香’!秋香这丫头,果然像菊花般清贵。”当下便让两人择吉日成婚。秋香躲在廊柱后,听着这话,脸上红得比石榴花还艳,想起这几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从桥头的意外相遇,到书房的诗画传情,原来命运早就在他们之间系了根无形的线,三笑留情,终成眷属。

婚后,唐伯虎在桃花坞盖了间小屋,门前种满菊花。秋香依旧爱穿绿衫,鬓边常别着朵小菊花,每日帮他研墨铺纸。有时说起华府的日子,秋香会笑他:“当初在厨房题诗,墨汁都溅到围裙上了,还偏要装风流才子。”唐伯虎便搂住她的腰:“若不是为了见你,我何苦在那朱门里受拘束?”

寒山寺的钟声依旧年年响起,枫桥的水依旧潺潺流淌。每当春风吹落桃花,秋香总会想起初次相遇时那个跳下河捡丝帕的傻公子,想起他冻得发青的指尖,想起他眼中倒映的自己的笑。三笑留情,不过是平凡岁月里的惊鸿一瞥,却让两个灵魂在红尘中找到了彼此的归处。

如今的他们,不再是华府里的书童丫鬟,也不是名动江南的才子佳人,只是一对寻常夫妻,在柴米油盐中续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就像秋香绣在帕子上的菊花,虽不艳丽,却带着持久的芬芳,在岁月的长河里,绽放着最动人的光彩。

喜欢九州民间志请大家收藏:九州民间志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