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76《郑和宝船》(2 / 2)

“想家了?”父亲的声音从头顶传来,递来块椰丝糕,是白天少女送的,“你爷爷当年从泉州回来,说海上的月亮比陆地上大两倍,星星能倒映在罗盘针上——”他忽然指着北方的星空,“看见没?那是咱们的‘北斗星’,不管走到哪儿,它都指着应天府的方向。”

宝船离开占城时,少女带着族人在岸边跳舞,往海里抛洒糯米团。阿水看见她腕上换了串新的手链,用红绳系着块刻了宝船纹样的木牌——那是他临睡前用碎木料刻的,船头神兽的眼睛,特意嵌了粒从宝船上掉的金粉。

船行至满剌加国时,遇上了狂风暴雨。阿水抱着桅杆,感觉宝船像片树叶在浪里翻,甲板上的货物箱“咣当”碰撞,海水灌进舱里,咸涩的味道混着木料的潮气,让人喘不过气。郑和大人站在指挥台上,手里的令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却依旧清晰地喊着:“收第三层帆!放平衡水舱!”

父亲带着工匠们往水密隔舱里塞麻布袋,海水从船缝里渗进来,在舱壁上留下盐渍。阿水忽然看见罗盘针在剧烈晃动,竟慢慢指向了相反的方向——“磁石被海水浸了!”他惊叫一声,父亲脸色大变,掏出怀里的备用磁针,那是用磁石在铁芯上磨了整整一夜的。

“用神兽眼睛的琥珀!”通事突然想起什么,跑去船头取下神兽眼眶里的琥珀,放在罗盘中央。奇迹发生了,磁针竟慢慢稳定下来,虽有些偏移,却终于能辨明方向。后来听老船匠说,琥珀里藏着树脂化石,能镇住磁石的紊乱,这是郑和大人特意从波斯商人那里换的“定海神珍”。

暴雨持续了三天,当阳光重新洒在甲板上时,水手们发现船停在了一片从未见过的浅滩,水下竟有座废弃的石城,断墙上刻着类似甲骨文的符号。郑和大人带着通事和卫兵下水探查,回来时眼里闪着光,手里捧着片残缺的陶片,上面画着帆船和星图——“这是宋代商船的遗迹,比咱们的宝船早了两百年。”

阿水摸着陶片上模糊的船纹,忽然觉得手里的不是碎片,而是岁月的年轮。父亲说过,泉州的老船坞里,总能挖到前朝的瓷片,上面的海浪纹和宝船上的“山海神兽”竟有几分相似,“原来咱们走的,是老祖宗早就趟过的海路。”

船队在满剌加停留了半个月,用瓷器换来了当地的胡椒、苏木,还有几十头大象——郑和大人说,这些大象要献给成祖爷,让宫里的孩子们见见“海外奇兽”。阿水看见当地的工匠围着宝船打转,用棕榈叶比划着水密隔舱的结构,父亲便让阿水搬来木料,当场演示榫卯拼接,惹得番邦工匠们连连称奇,用生硬的汉语喊着“大明神技”。

离开满剌加前夜,阿水跟着父亲去海边放河灯。月光把沙滩照得像撒了银粉,远处的宝船像头沉睡的巨鲸,船头神兽的琥珀眼在暗处发着微光。父亲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小木箱,里面装着半块磨损的玉璜,刻着模糊的海浪纹:“这是你爷爷当年从沉船里捞的,说是宋代商船船长的信物,他临终前说,咱们老林家的榫头,要像这玉璜似的,经得起百年海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阿水接过玉璜,触手生温,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是那个满剌加工匠的女儿,抱着个椰壳雕的小船,船身上刻着宝船的模样,船头还歪歪扭扭刻了只神兽——虽不像,但看得出用了心。她红着脸把小船塞给阿水,说了句听不懂的番语,跑开时脚链撞出细碎的响,像贝壳在唱歌。

宝船返航那天,满剌加国王亲自来送,献上镶满宝石的黄金舵轮,说要“借大明宝船的福气,让本国商船也能远航”。郑和大人收下舵轮,回赠了一套精美的青瓷茶具,还有一本《水罗盘使用手册》,“大海是天下人的海,船舵该握在懂得敬畏海神的人手里。”

归程的海面上,阿水常趴在栏杆上,看阳光在海面碎成金箔,看飞鱼跃出水面,看远处的海岛像水墨画里的淡墨点。他发现船头的神兽雕像不知何时多了道划痕,像道伤疤,却让神兽看起来更威严了——就像父亲手上的老茧,郑和大人眼角的皱纹,都是岁月刻下的印记。

船到泉州港时,正赶上冬至。码头上挤满了迎接的人,有挑着桂圆担子的阿婆,有举着“风调雨顺”灯笼的孩童,还有几个波斯商人,看见宝船时竟跪下来亲吻地面。阿水在人群里找到了娘,她的鬓角多了几根白发,却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儿子,怀里抱着的包袱里,装着新做的棉袜和晒干的茉莉花——说是能去海上的潮气。

夜里,宝船厂的工匠们聚在篝火旁,听郑和大人讲这次航行的见闻。他指着从满剌加带回来的星图,说“前面还有更远的海,比咱们想的还要大”,说“忽鲁谟斯的商人用琉璃换咱们的茶叶,古里国的国王看见宝船时,以为是海神驾临”。阿水看见父亲听得入神,海神铜铃在火光里闪着光,映得他眼角的皱纹像海浪似的。

“下趟出海,咱们要带更多的种子,”郑和大人忽然望向阿水,“让番邦的稻谷在大明生根,让咱们的桑苗在海外抽芽,这样,大海就不再是隔开的天堑,而是连着四海的通途。”少年忽然明白,为什么宝船上的神兽要刻满各国的海浪纹,为什么水密隔舱要比商船多两道——这船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让天下成一家的心意。

多年后,当阿水成为宝船厂的老师傅,带着徒弟们给第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嵌神兽琥珀时,总会说起那个满剌加少女送的椰壳小船,说起占城河面上的莲花灯,说起巨鲸额头上的鱼叉和郑和大人掌心的老茧。他说,宝船的龙骨里刻着的,从来不是什么星宿图,而是天下人对相通的渴望,就像罗盘的磁针永远指向北极星,人心底对远方的向往,永远不会迷失。

而在那艘最古老的宝船残骸里,后世的人们发现,龙骨的“七星伴月”榫卯图旁,竟刻着行小字:“永乐三年,林阿水随船,刻此榫以记,愿四海同风。”字迹已有些模糊,却像船头神兽的琥珀眼,在时光的深海里,永远闪着温润的光。

喜欢九州民间志请大家收藏:九州民间志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