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81《筷子插饭》(2 / 2)

拜完之后,刘氏又按照周大爷说的,用灶灰在李小柱床边撒了一圈。说也奇怪,当天夜里,李小柱虽然还是做梦,但没再看见那可怕的黑影。过了几天,李小柱精神慢慢好了起来。经过这事儿,他再也不敢把筷子插饭了,还跟周围的孩子说:“可别学我,筷子插饭可不行,真招东西。”

这事儿在竹巷传了开来,孩子们都拿李小柱的事当教训。刘氏也感慨,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都是有讲究的,虽说有些没法子用常理说清,但遵守着总没坏处。从那以后,李小柱家里,再也没出过这种邪乎事儿,日子又平平静静过起来,只是这筷子插饭的规矩,深深烙在了李小柱心里,一辈子都没忘。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转眼间李小柱十五了。这年冬天,应天府下了场大雪,竹巷的房顶、树梢都积满了雪。李小柱跟着几个小伙计在码头扛活,虽说累,倒也能赚几个钱贴补家用。有回歇工,几个年轻后生凑一块吃饭,其中一个叫二牛的,大大咧咧惯了,吃饭时把筷子往饭上一插,说:“累死我了,赶紧吃。”

李小柱一见,脸色大变,忙把二牛的筷子拔出来,说:“二牛,使不得!这筷子可不能插饭上。”二牛满不在乎:“咋啦?我就这么插,能咋的?”旁边另一个叫狗子的笑着说:“小柱,你还信那些老规矩?都是吓唬人的。”李小柱着急地说:“真不是吓唬人,我以前就这么干过,结果招了不干净的,连着几晚做噩梦,后来还是请了周大爷,拜了灶王爷才好。”

二牛瞧李小柱一脸认真,心里有点犯嘀咕,但还是嘴硬:“哪有那么巧的事?我就不信。”李小柱没法子,只好说:“你要不信,试试就知道了。”二牛哼了一声,没再说话。可当天夜里,二牛就发起烧来。他娘慌了,找了大夫来看,开了药也不管用。二牛迷迷糊糊间,总觉得有个黑影在屋里晃悠。

二牛他娘听说了李小柱的事,赶紧来问。李小柱一听,忙说:“阿姨,您赶紧去准备些点心、香烛,给灶王爷拜拜,再在二牛床边撒点灶灰。”二牛他娘照做,折腾到后半夜,二牛出了一身汗,烧慢慢退了。第二天,二牛见了李小柱,直打哆嗦:“柱哥,真邪乎,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从这以后,竹巷里的老少爷们儿,对这筷子插饭的规矩更在意了。李小柱也成了个小“明白人”,时常给新来的孩子讲这规矩。日子久了,他琢磨出个理儿:这老规矩啊,就像给人立个警醒,有些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遵守着,既是对老辈儿的敬重,也是给自己求个心安。

后来李小柱娶了媳妇,媳妇家是开饭庄的。他跟着岳丈学了些本事,自己也开了个小饭馆。饭馆里,他专门跟伙计们立了个规矩:筷子绝不能插饭上,要是有客人不懂,得好好提醒。有那客人嫌麻烦,李小柱就笑着把自己的事儿讲一遍。时间长了,来他饭馆的人,都知道了这规矩,还夸他实在。

有一回,一个秀才模样的人来吃饭,不小心把筷子插在饭上。李小柱上前提醒,那秀才不以为然:“不过是个吃饭的事儿,哪来这么多讲究?”李小柱也不恼,把自己小时候的事儿细细说了。秀才听了,摸着下巴想了想:“虽说是民间传说,倒也有些意思。这规矩背后,怕是藏着古人对生死的敬畏。你想啊,祭祀时才把筷子插饭上,活人这么做,自然不吉利,这是区分阴阳的讲究。”

李小柱听了,连连点头:“您说得深,我虽不懂这些大道理,但知道这规矩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守着总没错。”秀才哈哈一笑:“不错不错,百姓日用即道,这规矩里藏着的,正是对生活的敬重。”打这以后,李小柱更觉得这规矩有分量了,跟人说起来也更有底气。

岁月流转,李小柱成了李大爷,孙子都有了。小孙子顽皮,有回吃饭把筷子插碗里,李大爷脸色一沉,刚要说话,小孙子却笑着说:“爷爷,我知道,这是给死人上供的,活人不能这么干。您以前讲过那故事,我记着呢。”李大爷一听,笑了:“好,记着就好,这规矩啊,就得这么一代一代传下去。”

如今再看,那筷子插饭的规矩,就像一根线,串起了老辈儿的智慧、敬畏和对后代的关怀。它藏在寻常百姓家的饭桌上,藏在爹娘的唠叨里,藏在老一辈讲了无数遍的故事中。它让后人知道,有些事,不可不敬,不可不畏,不可不小心。这哪里只是个吃饭的规矩?分明是老祖宗留下的活命哲学,是对天地、对生死、对生活的一份深深的敬意。

喜欢九州民间志请大家收藏:九州民间志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