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回来了

第43章 穆子青的天价邮票(1 / 1)

在后世沈梦石看到过相关报导,为什么全国山河一片红这枚邮票能拍出高价的原因,所以在穆子青的集邮册中发现这枚邮票后,他就萌生了收藏邮票的想法。两人开始饶有兴致地谈论起这些邮票的来历。经过一番交流,一个有趣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她之所以会对集邮产生浓厚兴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多年前。那时,她的大哥正在北京攻读工农兵大学,经常会给家里寄信。当那些信件送达家中时,年幼的她一下子就被信封上那五颜六色、新颖别致且十分好看的邮票深深吸引住了。

看着那些精美的邮票,她心中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把它们完完整整地从信封上取下来。然而,对于当时年纪尚小的她来说,这个任务并不容易完成。幸运的是,她有一位非常支持她爱好的父亲。在爸爸的帮助和不断鼓励之下,她小心翼翼地将信封放入温水中浸泡。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温水慢慢地将邮票和信封都浸透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枚枚带着邮戳的完整邮票呈现在眼前,那一刻她满心欢喜。

自从那次成功取下邮票之后,小小的穆子青便彻底迷上了集邮这项充满魅力的活动。而她的父亲看到女儿如此热爱集邮,不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还亲自带着她前往辽口市的邮局购买当时最新发行的邮票。就这样,在父亲悉心且耐心的培养下,她一步步踏上了集邮之路,并越走越远。

与此同时,父亲还特意嘱咐在北京念书的大哥,让他平时多留意北京当地的邮局,如果发现有营口这边少有的邮票,一定要帮忙收集回来送给妹妹。正是因为有家人这样全心全意的支持与帮助,才使得她能够拥有如今这好几大本珍贵无比的集邮册。每一本集邮册里都装满了她多年来精心收藏的各类邮票,每一张邮票背后或许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回忆或者动人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穆子青那本精致的集邮册里各种各样的邮票越来越多了起来。每一张邮票都仿佛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和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它们背后的秘密。有时候,就连礼拜天这样本该休息放松的日子,穆子青都会兴致勃勃地前往邮局门口,那里常常会举行由当地集邮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交换会。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交换会上,人们纷纷展示出自己心爱的邮品,并相互交流、分享对这些珍贵邮票的喜爱之情。大家不仅能够欣赏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精美邮票,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用各自手中多余的邮票换取心仪已久的宝贝。

而在营口市的集邮队伍当中,穆子青还有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换那些数量或多、或少的邮票。每当发现新的珍品时,他们总会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与朋友们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当沈梦石偶然得知穆子青所在的营口市竟然也存在着这么一大批热衷于集邮的人之后,他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特意拜托穆子青,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一定要帮他留意并收集一些文革题材的邮票。特别是其中有几枚他格外看重的邮票,更是希望穆子青能够帮忙找到。为此,他甚至表示愿意出钱购买,只要能够将这些稀有的邮票收入囊中就行。当然啦,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他也只能拜托在北京的哥哥帮着四处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可能寻摸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宝贝。

穆子青察觉到沈梦石对这些邮票的珍视程度非同一般,遂将其中一本推至沈梦石面前,语气轻松地说道:“买什么买,我这不还有好几本吗?你要是喜欢,我送你一本也无妨,或者我们可以用我的邮票和你想要的那几张进行交换。” 沈梦石闻听穆子青这番慷慨的言辞,不禁为之一凛,冷汗悄然渗出。目前看来这些邮票尚没有什么价值,但20年后这本邮票的估值能达到几百万,他可不敢要这么贵重的东西。 因此,沈梦石迅速制止了穆子青的赠送行为,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 只表示希望她有时间的话带自己去参加她们的集邮爱好者的交换会即可,到时他会挑一些自己相中的邮票。

两人在穆子青的房间里嘀嘀咕咕了有快两个小时,外面的天已经黑了下来,沈梦石与穆子青一家告别回家。

热热闹闹的1981年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过完,就迎来了开学的时刻。沈梦石又恢复到上学写作,放学修理电匣子,偶尔参加穆子青的集邮交换会。当这一年暑假来临的时候,沈梦石已经收集一满本的文革题材的邮票。并且穆子青的哥哥穆建军也从北京为他淘来了那枚他心心念的祖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为此沈梦石付出了一百元的金额,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少的钱了,这笔钱在当时的营口市都可以买一间40平左右的房子了,可见有些东西并不是仅仅在一开始人们就知道它的价值,而是那些持有者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有必须出手的原因。沈梦石得到这枚邮票,就是因为对方的知青儿子回城后,家里实在没有住的地方,不得不忍痛变卖这枚邮邮票,换来一些现钱,来解决住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一次暑假过后,沈梦石和穆子青升入了四年级,而他的哥哥沈兴舟则已经升入小学六年级。四年级的课程设置较三年级有所增加,其中新添了一门自然科学课程。这门课程本身难度并不高,但吸引沈梦石注意力的并非课程内容本身,而是授课教师——姜伯约先生。姜老师并非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令沈梦石肃然起敬。姜老师毕业于享誉全国的燕京大学,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曾执教于大学讲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然而,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受了残酷的迫害。在那个令人心寒的年代,他被关押在牛棚里,饱受身心摧残,遭受了红卫兵小将们的野蛮殴打,致使腿部和右手严重受伤,至今仍留有残疾,行走时步履蹒跚,右手更是失去了大部分功能,只能勉强用来端持物品。

尽管在文革后期,他的冤屈得以平反昭雪,但他却失去了重返大学讲台的机会,最终被安排回到家乡营口,在小学任教。令人敬佩的是,尽管右手严重受伤,姜老师仍然坚持不懈地练习左手写字,最终练就了与右手一样娴熟的书法技巧,他的课堂板书工整规范,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同行教师,这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沈梦石。然而,真正吸引沈梦石的,并非姜老师的坚强毅力,而是他精通的三门外语:英语、俄语和法语。这些语言技能,正是沈梦石渴望学习和掌握的,也成为了他继续留在课堂上的动力。所以在看到这位姜老师时,学习这几门外语的想法就自然的冒了出来。

喜欢1980年我回来了请大家收藏:1980年我回来了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