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回来了

第47章 新的爱好(1 / 1)

几天之后,宝石金公司捐赠的先进教育器材成功地运送到了市一中。这些崭新的玻璃黑板不仅外观光鲜亮丽,而且其优越的设计与材质也使得教学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安装在沈梦石等少数几位尖子生所在班级的黑板,让老师在进行板书时再也不用担心被粉笔灰呛到,从而能够更加专注于教学内容的传授。这种微小的改变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让老师们的教学体验变得更加舒适和高效。

沈梦石,这位为校方带来诸多荣誉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小时候的习惯,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的南角位置。这一地点恰好靠近窗户,让他在翻阅外语教材的过程中,能够时不时地透过窗外的风景来缓解思维带来的疲惫和昏重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在沈梦石刚升入初中的阶段,他所在年级的老师们早已领教了他的非凡才华。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沈梦石的出色表现均令老师们感到无奈和叹息。在数理化等科目中,不乏老师对沈梦石仰慕之情,甚至连物理、地理、生物和外语的教师们也都是“望石生叹”,无法用简单常规的教学手段来试图挑战他的知识面。

外语老师虽然精通英语,并且可能会一些俄语,但面对沈梦石的四种外语能力,包括英语、俄语、日语、法语,显然显得相形见绌。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们针对方程的讲解时,沈梦石则颇有风范地与他们深入探讨线性代数,从而使得老师的教学内容也有了不同的深度和角度。而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似乎面对一个“难以超越”的对手,沈梦石在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知名度已如雷贯耳,他的作品如今更是深受香港娱乐界的青睐,使得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感到自愧不如,因此课堂上的气氛变得相当微妙。

在这种背景下,老师们对沈梦石抱以了高度的尊重,也因此形成了如今这种特殊的教学现象。在这种氛围中,老师们再也不会在课堂上找沈梦石的麻烦,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样的学生是无可替代的,注定要一路被保送到高校,而后自然而然地升入大学深造。正因如此,“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称谓迅速在学校内外传开,成为了沈梦石的代名词。

此外,学校引进的这两套崭新篮球器材,无疑吸引了大多数热爱篮球的同学们的目光,特别是那些热爱运动的孩子。对他们而言,谁又能拒绝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比赛所带来的无比畅快与解压呢?繁忙的学业和紧张的复习已经让他们的小脑瓜时常感到疲惫和“卡顿”,这时打一场篮球不仅能让他们释放压力,更是让那些久受各种教学符号冲击的脑袋经历一次肾上腺素的洗礼,从而焕然一新,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时,往往能事半功倍,效率提升。

有趣的是,平时对于篮球几乎没有关注的沈梦石,在得到了这批新器材后,也渐渐被篮球这项运动所吸引。他在球场上几乎能够实现“唰唰唰”的空心入网,激烈竞争中的身体对抗也让他迅速崭露头角。尤其是凭借其身高和体格的优势,沈梦石在篮球场上获得了不小的关注,特别是引起了平常不曾留意他的体育老师孙成振的目光,并让其特别安排了一场与篮球校队之间进行的友谊赛,以进一步考察沈梦石在这项运动中的潜力。

在这场比赛中,沈梦石不仅展示出了超强的体力,还发挥了相对稳定的投篮水平。尽管在场上他与队友之间并没有太多默契的配合,但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颇为强壮的身体,沈梦石在这场比赛中表现得相当出色。经历了与沈梦石的交谈,孙老师得知他实际上接触篮球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顿时感到如获至宝,内心生出了对这个才俊的关注与期待。然而在与沈梦石的班主任洽谈后,孙老师又感到几分忧虑,这样一位学业优秀的学生,无疑将来的发展注定会走向更高的学府,不可能长时间专注于篮球事业。

尽管如此,孙老师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位难得的苗子,于是与沈梦石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了解他对篮球的看法与兴趣。沈梦石也表达了自己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打篮球找到了一种消耗精力和释放压力的方法,同时他非常喜欢这项运动。两人因着共同的热情与目标达成了良好的共识,显现出一拍即合的默契。孙老师愿意倾囊相授,而沈梦石则虚心接受,经过两个月的共同努力和培训,效果开始显现。

在12月初举办的全市中学生篮球赛中,市一中的篮球队经历了飞速成长,由往年在比赛中垫底的成绩,一举摘掉了“老幺”的帽子,成功闯进了前三名,并最终获得了亚军的优异成绩。这场胜利不仅是团队努力的体现,也验证了沈梦石在篮球领域的潜力与日益提高的技能,展现了他在新领域的魅力,同时也为他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然而,就在这一连串激烈角逐的赛事进程里,经验老到的孙老师犹如伯乐一般,独具慧眼地从其中为沈梦石精心谋划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专职投手这个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虽说眼下沈梦石的身材高度尚算不错,可若是期望能够在竞争残酷、高手如云的成人篮球领域中持续立足并且有所建树的话,其身高起码得攀升至 190 厘米往上才行。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沈梦石所属的家族遗传基因里头,并未能寻觅到这般得天独厚的优良因子,这也就意味着他想要依靠自身自然生长从而突破 190 厘米的大关可谓困难重重。如此情形之下,摆在沈梦石面前可供抉择的就仅仅只剩下组织后卫以及专职投手这两条路径了。不过呢,组织后卫对于球员各项能力素质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相比起专职投手而言可要高出许多,需要付诸的心血和汗水更是呈倍数增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老师最终将沈梦石精准定位成专职投手这一角色,如此一来便能够助力他在繁忙紧张的学业与满怀热爱的篮球爱好两者之间巧妙地达成一种时间分配上的动态平衡。

在孙老师耐心且细致入微的教导之下,沈梦石迎来了一项崭新的学业挑战——每日完成 500 次三分线外投篮练习。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沈梦石并未退缩,而是以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

时光匆匆流逝,一个月转瞬即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训练任务也随之加码,从最初的每天 500 也增长到了令人咋舌的 1000 个!然而,即便如此高强度的训练量,沈梦石依旧咬牙坚持着,没有丝毫懈怠。

三个月的光阴悄然溜走,此时的训练要求更是再度提升,变为了每天需要完成 1500 个三分线外投篮。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沈梦石不仅毫无怨言,反而愈发刻苦努力地去完成它。

就这样,半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一晃而过。而这时,训练难度再次升级,在原本单纯的三分线外投篮基础之上,增添了具有一定难度的有遮挡式投篮。但沈梦石早已习惯了这种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训练模式,依然日复一日地在球场上奋力拼搏。

无论是课间短暂的休憩时刻,还是放学之后的闲暇时分,校园里的同学们总能看到那个熟悉而又高大的身影活跃于球场之上。只见他一次次高高跃起,手中的篮球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精准无误地落入篮筐之中。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可他却浑然不觉,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投篮世界里。

喜欢1980年我回来了请大家收藏:1980年我回来了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