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回来了

第117章 蒯震山的往事4(1 / 2)

众人赶到鲫鱼背时,激烈的战斗已经在这里打响,负责防守一线天的两名弟兄已经阵亡,留在此地的只剩下五名屯子里的猎手和另两名山寨弟兄,正在奋力与鬼子进行枪火对射。由于山寨中并没有配备轻重机枪等优质武器,防守在此地的七人被敌方的机枪扫射得根本无法抬起头来,更不用说能够形成有效抵抗和阻击了。在这场战斗中,虽然敌人爬上鲫鱼背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数都是被恐惧所驱使,结果掉下了山崖,摔死在深渊之中,几乎没有被枪击中而死的情况。

鉴于这种局面,蒯震山迅速做出了应对决策。他让所有人都分散埋伏在远处,避免同时冒头射击,同时采取分批射击的方式,以此来恐吓那些试图登上鲫鱼背的鬼子。他的策略并不追求直接击中目标,而是强调目标遭遇的恐吓效果,尤其是考虑到已经越过鲫鱼背的鬼子,若无法携带重武器威胁,敌人便并不算是很大的威胁。

蒯震山本人则是带领几名身手矫健的弟兄,选择在鲫鱼背的近处待命,这几人并不冒头射击那些冲锋中的鬼子兵,而是专注于近身猎杀那些已经爬过来的敌人。他的这一战术调整效果显着,经过艰难攀爬过鲫鱼背的鬼子,没能等到巩固住他们的防守阵地,便被蒯震山和几名弟兄迅速砍死在了前沿阵地上。同时,他们也顺势从这些鬼子兵身上夺取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这一战术充分体现了游击战的灵活和高效。

双方在鲫鱼背的交战持续到了当天夜里,随着战斗的深入,疲惫不堪的鬼子们最终未能突破这一险要所在。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不得不选择撤退,回到更为安全的地方,给守卫在鲫鱼背的战士们留下了胜利的喜悦和暂时的安宁。

鬼子第二天调来山炮又进攻了一天的鲫鱼背阵地,最后也是无功而返,至此,小鬼子就彻底放弃了对蒯震山的进攻,撤了回去。乡亲们又在山寨里停留了一个月的时间,期间有人下山去打探消息,回来后告诉大家,有两他屯子的村民撤退时被鬼子追上,杀了很多人。从此离鬼子建筑施工的地方,周围50里之内再也没有一处有人烟之地。

时光不经意间又悠悠地走过了约莫一个月的光景。在这看似平静却又暗潮涌动的岁月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彼时,苏联的大兵如同一股锐不可当的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地朝着这片被鬼子肆虐的土地席卷而来。

苏联大兵们带着必胜的信念和强大的战斗意志,与盘踞在此地的鬼子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交战。这场战斗持续了十多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生死的较量。战场上,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在空气中,刺鼻的气味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苏联大兵们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精湛的战斗技巧,与鬼子进行着殊死搏,打得鬼子节节败退。

经过这十多天的浴血奋战,苏联大兵们终于大获全胜,将那里的鬼子全部歼灭。曾经被鬼子践踏得满目疮痍的村庄,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宁。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阴霾瞬间消散,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他们纷纷从山林中走了出来,如同归巢的鸟儿一般,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村子。

全村上山躲避鬼子的村民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到了村子,然而,人群中却唯独不见那个土郎中的身影。原来,在那深山的山寨里,还有大量蒯震山的手下以及蒯震山本人,他们都在之前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还躺在山寨的简易营帐里,等待着救治。

那个时候,医疗条件极其匮乏,根本就没有用于消毒手术的药品及器械。许多伤员的伤口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开始感染发炎,情况十分危急。很多伤员根本无法挺过伤口感染这一关,生命就像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这位善良且医术高明的土郎中,看着这些受伤的战士们,心中满是不忍。他决定留在山寨里,肩负起救治伤员的重任。他白天穿梭在山林之间,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采药人,仔细地寻找着各种草药。他对每一种草药都了如指掌,知道它们的功效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