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各老祖宗到现代旅游

第36章 长城的历史,我华夏的瑰宝(2 / 2)

就差骂老大姐儿子是拆散他们的坏人了。

当然,老大姐的好大儿 被迫认了个小姑姑。

嘻嘻,没错,老大姐单方面认秦千凝这个妹妹了。

于是,她的好大儿找到她还不到一分钟呢,就在她的淫威下,被迫认了个小姑姑。

老大姐的儿子:有个长不大的老妈,就……就很无奈有没有。

别人无不无奈咱不知道,但他是真挺无奈的。

待二人加完联系方式分开后,秦千凝开启了长城的讲解。

“政哥,二凤陛下,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军事防御工程,其修建和演变历程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

“比如先秦时期”

“ 西周: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春秋战国: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是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园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园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

“汉代:汉初,匈奴越过秦大将军蒙恬所筑的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

“在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的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

“明代:前期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

“待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年)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

“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

“中叶:‘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众多长城重镇。”

“后期:隆庆、万历之际,蒙古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现代保护现状: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加强长城保护专项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为主体,各级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法规体系,以及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统一要求、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国家文物局负责指导长城整体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长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长城所在地的长城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长城段落的文物保护单位级别,依法承担相应的长城保护管理工作。”

介绍完,她看着二位老祖宗,道:“以前长城是用来防匈奴的,可现在,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所以,长城成了景点,也成了我们的瑰宝。”

喜欢我带各老祖宗到现代旅游请大家收藏:我带各老祖宗到现代旅游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