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谋天下

第27章 主心骨回来了(1 / 2)

公元前205年春,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仿佛给这乱世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在这一年,张良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复投刘邦。此前,因种种缘由,他与刘邦暂时分离,可心中的信念与对刘邦的了解,让他始终心系刘邦的事业。如今,他毅然踏上了重返刘邦身边的征程。

刘邦正于营帐之中处理诸多繁杂事务,他眉头紧皱,满心的烦忧难以消散。突然,有将士前来禀报,说张良到了!这个消息如同一缕清风,瞬间吹散了刘邦心头的阴霾。刘邦闻听此言,先是一愣,随后脸上便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喜不自胜!

在刘邦心中,萧何一直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萧何为人踏实稳重,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倒是兢兢业业。然而,每每刘邦向其询问治国安邦之策时,萧何所给出的建议,往往只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他似乎更习惯于遵循既定的规则,按部就班地处理事务,纵然给出的答案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只因能让刘邦心下觉得踏实一些而已。可若论及对局势的前瞻性和长远规划的洞察能力,萧何在这方面就表现得差强人意了。面对复杂的局势,他常常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一声:“你看着办吧!”这般回答,虽体现了他的沉稳,却也让刘邦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时,心中愈发地没底,大政方向都让他感到无比为难。

而张良,就如同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刘邦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往昔,张良每每为他出谋划策,那提出的策略和见解,就如同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每当刘邦在迷茫中徘徊时,张良总能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绝的智慧,为他指明方向。他给刘邦的感觉,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能让他看到光明之处,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可能。

比如说在那入关之后,刘邦的内心也曾经历过一段挣扎与动摇。那秦宫之中,金银财宝琳琅满目,娇艳的嫔妃们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按照刘邦原本的性格,一入关中,凭着他的心性和喜好,纵兵抢劫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他或许会沉浸在那无尽的奢华与放纵之中,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喜悦与满足。甚至,他可能还会霸占秦宫的嫔妃,尽情地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仿佛天下都已为他所有,关别人屁事!

然而,张良的出谋划策,却如同一记警钟,及时地敲响在刘邦的心间。他那富有远见的分析和建议,就像一道清泉,流过刘邦那被欲望填满的心田,让他瞬间清醒。他开始意识到,短视的欲望满足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安全与稳定,只有顾全大局,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霸业。

再比如入不入蜀这件事,刘邦心中也曾愤恨不已。他一直觉得,自己辛苦打下的关中,怎能如此轻易地拱手让人?他内心充满了对项羽的怨恨和不满,暗暗地谋划着要给项羽一个教训。他甚至想暗藏伏兵,等项羽一遣散诸侯军撤退后,就趁着夜色和混乱,悄悄地追击上去,给项羽来个突然袭击。哪怕最终拼个鱼死网破,也要出口迂蹩气,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说起来,刘邦也并非是什么正人君子,在某些时候,他确实会做出一些下三滥的事。只是,在当时那种复杂的局势下,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军队即便单挑项羽的军队,也绝非是其对手。项羽那勇猛无畏的气势和强大的军事才能,让刘邦不得不谨小慎微。所以,即便他有满心的怨恨和冲动,他也没敢轻举妄动。

直到张良站到他的面前,耐心地向他详细分析了入蜀的好处。张良从地理形势、物资储备、人心向背等多个方面,为他描绘了一幅入蜀之后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他告诉刘邦,入蜀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同一座天然的堡垒,能让他们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且,蜀地物产丰富,能够为他们的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让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张良的这番开导下,刘邦才渐渐明白,自己不能只凭一时的意气和冲动去行事,真不能使气用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有时候必须学会忍耐和隐忍。所以,他才接受了明烧栈道这回事的嘛!他知道,这是一场为了未来而进行的“权宜之计”,是为了在战略上取得更大的优势,为了最终的胜利和霸业。

他用韩信为将,这着实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韩信那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就像是一道耀眼的光芒,吸引了刘邦的目光。刘邦深知,韩信这样的人才是他成就大业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彼时他是真的将韩信当作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全身心地托付了重任。而韩信也不负所望,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他所到之处,敌军纷纷败退,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真的起到了令人惊叹的奇效。因此,刘邦在最初的时候,对韩信可谓是信心十足,相当“用人不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就拿樊哙对韩信出言不逊那件事来说吧,当时樊哙在言语上冒犯了韩信。要知道,樊哙可是刘邦的心腹之人,平日里深受刘邦的宠信,在军中威望颇高。可即便如此,刘邦在得知此事后,却并未因为樊哙与自己的特殊关系而有所偏袒。相反,他为了给韩信树立威信,迅速做出了严厉的姿态,甚至表示要斩樊哙。在刘邦看来,韩信这样的将领,其权威必须得到维护,只有这样,才能让韩信更好地为他征战四方。

然而,事情发生转折之后,韩信主动向樊哙交心。韩信深知樊哙性格直爽,此次冒犯或许是出于一时之气,而非心怀恶意。他与樊哙坦诚地交流,化解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再加上萧何和曹参等人又多次出面劝说樊哙,向樊哙详细分析了当下的局势以及与韩信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樊哙本就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在众人的劝说下,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深知自己的行为不仅冒犯了韩信,也给刘邦带来了困扰,于是,他主动找到刘邦,表示愿意接受惩罚,甚至提出要自刎以成就刘邦爱才之名,以此来挽回自己的过失。

刘邦见此情形,心中也为樊哙的知错能改而感到欣慰。但他也不忍心真的失去樊哙这个人才,于是便给樊哙出主意,让他向韩信请求戴罪立功。这样一来,既能让樊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让韩信看到樊哙的诚意,还保全了樊哙的性命,可谓是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