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刘邦荣登皇位,那巍峨的宫殿、尊荣的冕旒、无尽的权势便围绕着他,他成为了这天下之主的皇帝。然而,与他并肩同处这至高之位的吕后,却让这看似完美的一帝一后之制变得微妙而复杂。
明面上,他们是夫妻关系,如世间大多数夫妻那般,应相互扶持、恩爱和睦。他们也的确一同为经营这刘氏江山而殚精竭虑,朝堂之上的诸多决策、国家大事的规划筹谋,吕后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与刘邦携手应对着来自各方的挑战,在明面上维持着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模样,共同一心地为巩固和拓展汉室江山而努力。
但在这皇权的笼罩之下,当他们携手走过那段艰难困苦的患难岁月后,一切仿佛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生死边缘互相依靠、生死与共的患难之情,在时光的冲刷下,渐渐消散。他们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轨迹和心思考量,夫妻之间原本紧密的情感羁绊,如今已如那淡如白开水一般寡淡,只剩下皇权交织出的复杂滋味。
尤其是刘邦亲眼目睹了吕雉铲除韩信、彭越的狠辣决绝,他内心的恐惧如同阴影般悄然滋长。韩信,那可是跟随他出生入死、为汉室开基立下赫赫战功的统帅;彭越,同样在楚汉相争中屡立奇功,为刘邦扫平了不少障碍。然而,他们最终却都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吕后行事之狠毒,可见一斑。
此时的刘邦,不禁为太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太子刘盈,自幼生长于宫廷之中,性格温和善良,待人宽厚。可刘邦深知,在这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和权力漩涡中,温和的性情往往成了致命的软肋。他仿佛已经预见到,等刘盈登基之后,面对吕后那如影随形的权势和掌控欲,他必然会被逐步架空,成为吕后手中的傀儡,这刘家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将大权旁落,落入吕氏之手。
然而,刘邦空有满心的忧虑,却对吕后本人无计可施。吕后历经无数风波,手段强硬,在朝廷和后宫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势力。刘邦深知,倘若强行与她对抗,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担忧,还可能引发朝堂的动荡,危及刘家江山的根基。
思来想去,刘邦便打起了改立太子的主意,妄图通过这一举措来抑制吕后日益膨胀的势力,为太子今后安稳地登上皇位,真正掌控汉室江山铺平道路。
只是,在刘邦心中,原本备受宠信的齐王刘肥,因其是刘邦与曹寡妇的私生子,他自知刘肥这一身份背景的尴尬,且已有了刘盈和如意两个更为亲近的孩子,在他心里,刘肥已不被列入考虑立为太子的范围。
而赵王刘如意,那是戚夫人所生。刘如意生得伶俐聪慧,生性活泼,且极得刘邦的欢心。他那灵动的眼眸、机灵的神态经常逗得刘邦开怀大笑。加之戚夫人自刘邦率军西进入关之时起,就一直紧紧随侍在他身旁,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的生活起居。无论是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还是营帐中的点滴琐事,戚夫人都陪伴在侧,尽心尽力。
在刘邦心里,某种程度上,戚夫人已然成了他真正的伴侣,是他心灵上的慰藉。这种情感的倾斜让刘邦在立嗣的思路上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考虑立如意为太子,以此来改变日后可能面临的局面,哪怕只是为了能让自己安心,让刘家有一个听话且值得托付的继任者。
不仅如此,或许在某些情绪的支配下,刘邦甚至萌生出过废除吕后的想法。吕后这些年虽然为汉室江山出过不少力,功绩不可忽视,然而刘邦此时一心想保护自己珍视的刘盈,保证自己身后大汉天下的稳定传承,对于这个可能威胁到自己计划的人,他的决绝之心也难以遏制。
可刘邦心里自是明白,自他起兵以来,吕家居功甚伟。吕太公虽出身不凡,却因识得刘邦潜藏的帝王之气,毫不吝啬地将家中的银子、物资等都拿出来全力支持他,让他能顺利成家,有了稳定的后方。吕雉更是不容易,她独自在家默默操持着家里的诸般事务。家中的大小事宜,从柴米油盐到照顾老人、孩子,她都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刘邦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军事斗争。
吕家的吕释之,在关内带着人马、钱粮多次大力支持刘邦的军事行动。当时局势紧张,粮草和人马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吕释之深知这些,每次都是雷厉风行地调配资源,从关内源源不断地将兵源和粮草送去给刘邦,及时补充军队所需,才让刘邦在与项羽对垒于荥阳之时,有了足够的实力去与敌人周旋。
更别说,吕后在这些年来从未有过任何重大过错,无论是处理后宫纷争还是对国家事务的协助方面,她都做得中规中矩,甚至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处理得相当得当。面对这样一个为家庭、为汉室江山尽心竭力的女子,刘邦实在找不到丝毫理由来废后。
不少后世的历史学家经研究推测,认为刘邦欲改立太子乃是戚夫人在枕边不断吹风所致。戚夫人常年在刘邦身边,深得宠爱,她对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寄予厚望,且吕后就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心头,戚夫人为了保障刘如意的未来,向刘邦进言改立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但从刘邦的心性来看,他绝不是一个轻易会被他人左右之人。他的行事风格,多是由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不会轻易因他人的几句劝说就做出改变。况且,戚夫人一生顺从刘邦,从未有过悖逆之举,在流传下来的诸多历史记载中,也绝无任何有关她在这件事上进言说辞或是暗中谋划的片言只语。
刘邦对于改立太子的心思,虽未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但想必也向足智多谋的张良透露过这方面的意思。张良身为汉朝的开国元勋,深知“疏不间亲”的道理。帝王的家事,涉及宫廷的复杂权谋和情感纠葛,太过夹缠不清。他自知不便过多参与,以免给自己和家人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便以这微妙的理由,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