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功出生在山西路州的龙虎观,他和魏征两人同为道士,最初靠给人算卦为生。后来参与小灵官单雄信策划的绿林义军,在一次极具传奇色彩的贾家楼结拜活动中,徐茂功排名第三,在秦琼之下、程咬金之上。从那以后,程咬金就亲昵地称呼他为“徐三儿,老道”。每当提到军师,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诸葛亮那种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形象。然而,徐茂功在评书中的表现,却并不是以诸葛亮作为原型来刻画的。
在评书所描述的内容里,关于徐茂功行军布阵的场景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刻画。就拿初贾家楼造反的时候来说吧,徐茂功发布了一个奇特的筷子令,以此指挥绿林军,还巧妙地报假军令,成功诓走了靠山王杨林的八十万大军,在那一刻也算是初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但无奈评书的创作者们对于战斗指挥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十分精通,所以并不能将徐茂功那些高超的指挥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而是把他着重刻画成了一个特别能察言观色、能说会道之人。
徐茂功确实有着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先见之明,能够在瓦岗寨刚兴起的时候,就敏锐地察觉到这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果断选择顺说瓦岗寨,与小霸王翟让合兵一处,共同建立起混世魔王大魔国。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徐茂功的军事智慧和才能也算是有所体现。不过,这些故事情节有时候难免有些落入俗套,缺乏创新。
然而,在故事的发展进程中,徐茂功的功劳可不仅仅局限于此。他的任人唯贤之举,为整个大魔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先是独具慧眼,认定大魔国国王的位置必须由程咬金来出任。之后,为了壮大队伍,他又不惜屡屡施展巧妙的计谋,成功收降了老王邱瑞和裴家父子等人,积极招贤纳士,这些可都是徐茂功的功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书中对于徐茂功的刻画就逐渐偏向于讲成一个满腹诡计(用评书家们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一肚子鬼主意”)的人,人物形象有失偏颇。
除此之外,在小说对于徐茂功的刻画过程中,有些情节确实略显轻浮。徐茂功对待秦琼、魏征和尉迟敬德等大将,那可是怀着深深的敬重之情的,以真心相待,礼贤下士。但对待程咬金却好像是有着利用之嫌,总是觉得程咬金智力水平有限,像是在利用一个傻子一样。其实呀,这也是说书人刻意安排的一些情节,目的就是为了给故事增添更多的诙谐幽默色彩。如此一来,一个本应该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堂堂军师形象,就被刻画得有些民俗化、低俗化了。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徐茂公徐茂功(原姓徐,名世积,字懋功,亦作茂公)出身道士,却颇具才略,他的一生都在唐朝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纵横捭阖,无论是在唐朝建立初期,还是在后续的诸多历史事件中,他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深得唐太宗的倚重。而且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确是不容小觑。
确切地说,徐茂功后来被赐姓李,即李积(594—669)。他本是曹州离狐(现今山东东明一带)人,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医学家。在唐朝的官职体系中,他历经三朝,侍奉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一直都深受朝廷的充分信任和委以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是支撑李唐江山社稷稳定的重要支柱之一。他的孙子徐敬业在武则天时期恢复徐姓,在扬州起兵造反,妄图恢复李唐正统,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导致整个徐家受到了牵连,武则天一气之下取消了对于徐茂公的封号。幸运的是,后来李显登上皇位之后,念及徐茂公往昔的功绩,又恢复了其封号。
令人尤为惊叹的是,即便徐茂公徐茂功在历史上已经过去了近百年,在上元元年(760)的时候,唐肃宗依然将他与李靖相提并论,一同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还说他们二人配享武成王(姜子牙)庙。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和李靖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就只有汉朝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与之相媲美。
这样一位生前死后都备受尊重和称赞的人物,然而在《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通俗文学以及当代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却被塑造成了一个“牛鼻子老道”的形象,这种和正史记载大相径庭的刻画,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让很多读者和观众对徐茂公产生了误解。
所以,笔者创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将会秉持着尽量忠实于历史史实的基本原则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而细致地去查阅各种历史典籍和资料,参考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和成果,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去还原徐茂公其真实的形象,让广大读者可以对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有更为深入且正确的认识,好好地正视他对唐太宗以及整个李唐王朝所做出的巨大帮助与深远影响 。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