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谋天下

第79章 投奔瓦岗山(2 / 2)

遥想大业九年,上柱国杨素的长子杨玄感,因目睹隋朝的腐败与衰落,心中涌起了改变现状的壮志豪情,毅然决然地起兵反隋。一时间,战火纷飞,杨玄感率领着他召集起来的部队,在隋朝的土地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反隋之举终究未能如愿以偿,杨玄感在激烈的战斗中最终兵败自杀,令人惋惜不已。但杨玄感的这一举动,就如同一粒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引起了隋朝各地军阀的连锁反应,纷纷拥兵自立,对隋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就连身为唐国公的李渊,这位后来建立大唐王朝的关键人物,也在这乱世之中按捺不住内心的野心,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谋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这样,隋朝在内部的纷争和外部的压力之下,已然到了风雨飘摇、天下大乱的境地,仿佛一艘在狂风巨浪中驶行的巨轮,随时都有可能沉没。

在这乱世之中,徐茂公深知各路豪杰的力量对于瓦岗军发展的重要性。一日,他对翟让说道:“吾听闻那蒲山公李密,与杨玄感乃为交好之人。此人颇富智谋,且有着贤能的名声,在当地颇具威望。杨玄感那一次的反隋起义,李密亦有参与。彼时,虽最终兵败被俘,但李密命不该绝,在押解途中竟巧妙地逃脱了。”

徐茂公微微停下,稍作喘息后,继续说道:“据我所知,李密先是逃到了雍州。在那段日子里,他隐姓埋名,投身于讲学之中,在当地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些许时日。这或许是他韬光养晦之计,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崭露头角。”

稍作停顿,徐茂公的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神情,“当下,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在乱世之中各自占据一方。而那李密自雍州亡命以来,往来穿梭于诸帅之间,向他们娓娓道来说以取天下的宏图大策。起初,众人对这个突然出现的谋士并未太过在意,毕竟在这乱世之中,各种言论此起彼伏,真假难辨,大家都不太相信这样一个亡命之徒能有如此非凡的见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密凭借着自己卓越口才和深邃的见解,逐渐让众人改变了看法。大家开始互相交谈,说道:‘此斯人乃公卿子弟,却有着如此高远的志气。如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且斯人再三于危难之中获救,这难道不正暗示着他便是那个能成就大业的人吗!’于是,众人渐渐对他敬重有加,甚至将济阳王伯当尊为他如同尊长一般。”

“如今,若我们能把李密接来,给予他高位,那其他义军听闻此事后,又怎会不纷纷前来追随呢?这无疑是为我们瓦岗军注入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啊!”徐茂公的目光中闪烁着坚定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瓦岗军在李密的助力下,如日中天般的辉煌景象。

翟让听后,心中暗自思忖。在这天下大乱之际,迅速扩充实力、扩大瓦岗军的影响力,乃是当下首要之事。徐茂公提出的这个主意,既可以不花费过多的精力与资源,又能迅速得到不少有战斗力的部队,这怎能不让翟让心动呢?于是,翟让觉得自己这主意不错,欣然采纳了徐茂公的建议。

仿佛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李密在王伯当处,也对当下的局势颇感无奈。他自知以王伯当现有的人马,实在难以成就一番惊天大业。当他听闻瓦岗军已有近两万人马,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时,心中便萌生出投靠瓦岗军的念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不过,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说是李密与王伯当还攻取了金堤关作为投瓦岗军的见面礼。但在深入了解李密、王伯当二人当时的兵力与处境后,便会发现这种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他们那点儿人马,面对固若金汤的金堤关,根本就是以卵击石,最多也就是占领几个小镇子,还差得远呢!再者说,瓦岗军早已将金堤关视为重中之重,这般关键的军事要地,他们自己焉有不去攻取之理,又怎会容得他人染指?

果不其然,李密怀着满心的期望来到了瓦岗山。翟让依照徐茂公的谋划,对李密礼遇有加,给予他极高的待遇。李密也不负所望,在瓦岗军的阵营中逐渐崭露头角,后来更是被封为魏国公。而王伯当,作为李密的忠实追随者,自然也成为了瓦岗军的重要将领。

随后,王伯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优势,自告奋勇地前去游说招抚王当仁、周文举、李公逸等起义军首领前来投靠瓦岗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些人被王伯当的诚意所打动,纷纷率众前来投靠。翟让对此也十分大度,让这些人全部编入了李密的部下。

如此一来,瓦岗军逐渐形成了翟让旧部与李密部两大势力。从道理上来说,单雄信、徐茂公、秦琼他们属于翟让的旧部,但又与普通的旧部略有不同。他们这些骨干将官是在相对较晚的时候加入瓦岗军的,几乎与李密加入的时间相近。他们各自的能力在瓦岗军中都是有目共睹的,翟让对贾家楼结义的弟兄极为器重,而李密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志向,尽力结交拉拢他们。

徐茂公与秦琼更是看得起李密那高远的志向、不凡的气度和睿智的头脑。在他们眼中,李密绝非池中之物,而是那个能够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宏图伟业的大人物。相比之下,出身粗人之身的翟让,与李密之间似乎又有着一些差别。尽管翟让对贾家楼结义的弟兄们十分友好,但徐茂公与秦琼心中还是更倾向于亲近李密。

时间来到后来,徐茂公更是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与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成功地说通了翟让。在他的劝说下,翟让决定让位给李密。当李密正式上位之后,便开始称魏国公,而瓦岗军也改称魏军。当然,这是后话了。

瓦岗军在接纳了周边这些起义军后,声势愈发浩大,如同日中天的太阳,光芒万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唐壁听闻秦琼竟然也跟着一起去造反了,心中大为震惊与愤怒。本欲立刻派兵前来剿灭这股刚刚兴起的力量,但当听说瓦岗军如今那强大的实力后,他又胆怯了。这股势力已然今非昔比,他深知自己手下的兵力难以与之抗衡,只能无奈地据实上报给杨林以及朝廷,期望朝廷能够派遣一位能征惯战的大将,亲自带领大军前来,将这股威胁彻底剿灭。

杨林在看到唐壁上报的奏折后,眉头紧皱,心中也是十分忧虑。他深知眼下的局势十分严峻,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瓦岗军这颗在乱世中崛起的新星必将对隋王朝的统治构成巨大的威胁。于是,一方面,他严词斥责了唐壁的治理不力,将唐壁臭骂了一顿,让他好生检讨自己的失职;另一方面,他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考虑派谁带兵来剿灭瓦岗军这一棘手的问题了。

说实在的,在这天下大乱之时,杨林作为隋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看似威风凛凛、手握重兵,但实际上面临的困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各地的叛乱与起义如燎原之火,燃遍了整个帝国,哪儿都需要军队前去平叛。先打哪儿,后打哪儿,该派哪些人去,派多少人去,这些复杂的问题让杨林头疼不已,夜不能寐。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杨林最终还是决定派出名将张须陀来剿灭瓦岗军。在杨林看来,以张须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丰富的战斗经验,哪怕是面对瓦岗军那如传言般三五万人的正规军队,也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匪寇流民罢了,应该可以轻松地将其解决。然而,命运却在此时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这一次,杨林真的看走眼儿了!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大谋谋天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