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谋天下

第74章 后记与外传(二)(1 / 2)

诸葛亮,这位智绝当世的大谋略家,也对张良赞叹不已:“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诸葛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尽管张良的形象或许并不威严,但他却拥有着超凡的智谋,能够在千里之外的战场指挥若定,决胜千里。他的智慧与谋略如同明灯,照亮了刘邦前行的道路,使其成为了真正的帝王之师,引领着一方向胜利迈进。

刘邵则以其独到的眼光,对张良的品质和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刘邵认为,张良能够深刻理解天地之道,精通谋略之道,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术家。他与范蠡一样,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裴松之在评论时也明确指出:“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裴松之将张良与陈平进行了对比,认为张良犹如青云之上的高洁之士,其智慧与谋略远非陈平可比拟。但他也承认,张良和陈平都是汉代不可或缺的杰出谋臣,他们共同为汉室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诗仙李白,以其豪迈奔放的诗风,抒发了对张良的敬仰之情:“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的诗篇充满了激情与豪迈,他将张良为了报国而不惜一切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尽管张良最终没有成功地刺杀秦始皇,但他那壮举所产生的影响却使得天地都为之震动。他潜匿于下邳,展现出了非凡的智勇,而后又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李白站在圯桥上,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对张良的英勇事迹充满了敬畏与赞叹。

王安石也以他那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为张良作诗一首:“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世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诗详细地描绘了张良在汉室兴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看到了张良在楚汉争霸中的从容不迫,以及他为了国家和正义不惜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同时,他也指出了张良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谋略上,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洞察和对天地的敬畏,从他接受黄石公的素书,到他巧妙地帮助刘邦应对各种危机,无不展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和谋略。

司马光则以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的历史眼光,对张良的一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司马光认为,生死乃是自然之理,这是无法逃避的。而张良,凭借着他那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看透神仙的虚妄。然而,他选择追随赤松子,放弃功名利禄,这无疑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在那个功名交错的时代,张良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摆脱世俗的束缚,将功名看淡,这种境界实在令人钦佩。

这些后人对张良的赞誉与评价,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智慧、勇气、忠诚和淡泊名利的精神的高度赞扬。张良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宝库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流传着一段关于汉相张良的神秘佳话。据说,在张良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室之后,这位功勋卓着的相国便踏上了寻找师父黄石公的旅程。

张良的师父黄石公居住在那座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张师山。这座山,名为张师山,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之上的明珠,坐落在湘、鄂两省三县(通城、平江、岳阳)交界之所。它静静地俯瞰着广袤的大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黄石公隐居此山,使得张师山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然而,张良并未在此长久停留。在离开张师山后,他继续寻觅,终于在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处风景宜人的地方——黄袍山。黄袍山宛如一位温婉的佳人,静静地屹立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它的山水之间透着一股宁静与祥和,仿佛是为张良这位超凡脱俗的智者量身打造的归隐之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张良被黄袍山的独特风貌所吸引,便在此处隐居下来。为了能够更好地修身养性,同时也希望将自己的所学传承下去,他决定在此修建道观、创办书院。于是,“良山道观”在黄袍山的宁静氛围中拔地而起,它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道观内香烟袅袅,充满了神秘而祥和的气息。

在道观不远处,张良又创办了“伐桂书院”。这片书院犹如一颗知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孩子们在书院中刻苦学习,诵读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伐桂书院”的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至今仍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那古朴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书院曾经的辉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为了纪念这位对他们的土地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智者,黄袍山的后人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这座圮桥横跨在潺潺流水的沟壑之上,仿佛连接着古今的历史脉络;而那庄重而肃穆的石墓,静静地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一段不朽的传奇,成为了人们心中敬仰的圣地。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年仅7岁,便随父亲一同游览黄袍山。当他来到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他望着这古朴的建筑、宁静的山林,仿佛看到了张良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中穿梭。黄庭坚感慨于张良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为长安名利所累的境界,挥笔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张良的敬仰之情,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