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第120章 时光绣影(2 / 2)

视频通话结束后,合作社里久久无人说话。务婆抱着照片坐在火塘边,时不时用手指轻抚姑姑年轻的脸庞。龙安心悄悄联系了县文化馆的朋友,询问能否修复这些老照片并制作复制品。

"龙安心,"务婆突然用汉语叫他,"照片背面写的什么?"

龙安心这才注意到主照片背面有几行褪色的字迹。他小心翼翼地辨认:"'黔东南苗女,龙记照相馆摄,民国二十六年春'...等等,龙记?"

他猛地翻过照片,在右下角找到一个几乎磨灭的印章痕迹,隐约可见"龙记"二字。这难道是他祖上的产业?父亲从未提起家族在贵州开过照相馆。

务婆似乎看穿了他的疑惑:"龙记是寨子口第一家照相馆,汉人开的。我六岁时在那儿拍过照,送了一个银项圈当酬金。"她眯起眼睛回忆,"老板手指缺了两根,说是打仗伤的,但相机玩得溜。"

龙安心想起祖父确实参加过北伐战争,左手少了中指和无名指。难道那个开照相馆的"龙老板"就是他的曾祖父?家族记忆的碎片开始拼合——铁匠、照相师、后来的木匠,每一代都以不同方式与这片土地产生联系。

第二天,县文化馆的朋友带来了修复后的照片电子版。经过高清扫描和数字处理,许多细节更加清晰。最令人惊讶的是,在其中一张集市照片的角落,赫然可见一块招牌:"龙记铁器银饰修理"。

"你家祖上真是多才多艺啊,"朋友打趣道,"又会打铁又会拍照。"

龙安心却笑不出来。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着他——四代人的轮回。曾祖父在这里记录苗族文化,祖父离开,父亲几乎切断了所有联系,而现在他又回来了,试图用现代技术保存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

下午,州民族大学的杨教授闻讯赶来。这位研究苗族迁徙史的专家看到照片后如获至宝,特别是对Linda祖母口述的逃亡路线极为重视。

"这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杨教授激动地指着照片中的某些服饰细节,"看这个腰带系法,还有银坠子的形状,是典型的黔东南风格,但在老挝苗族中也很常见。证实了两地之间的直接迁徙路线。"

他立即联系Linda,希望获取更多口述历史资料。没想到这次视频通话引出了更惊人的发现——Linda的祖母不仅记得务努嘎,还能唱几句《银饰歌》,而且调式与务婆唱的几乎一致!

"文化DNA,"杨教授边录音边感叹,"比生物DNA更顽强的传承。"

接下来的几天,合作社变成了临时研究所。杨教授带着团队记录务婆和Linda祖母的每一句对谈,比较两地苗语的差异,分析银饰纹样的演变。龙安心则负责整理所有与"龙记"相关的线索,逐渐拼凑出曾祖父在苗疆的足迹——不仅是铁匠和摄影师,还曾参与修建风雨桥、翻译汉苗药方,甚至据务婆回忆,还帮寨子设计过一套防洪系统。

"你曾祖父,"务婆在某次谈话间隙对龙安心说,"是少数几个能同时说汉话和古苗话的汉人。我姑姑就是跟他学的汉语,后来才能跟马帮走。"

这话让龙安心心头一紧。曾祖父是否预见到,他传授的语言技能,最终会导致一个苗族女子远走他乡、骨肉分离?而八十年后,正是这个女子的照片,又将散落天涯的族人重新联结。

第七天晚上,吴晓梅敲响了龙安心的房门。她怀里抱着一个布包,展开后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作品——她将那张主照片用苗绣的方式复制在了土布上,五个人物栩栩如生,连银冠的反光都用不同颜色的丝线表现了出来。

"给你,"她将绣像递给龙安心,"没有你,这些照片不会重见天日。"

龙安心接过绣像,手指触碰到边缘的蝴蝶纹样——正是那两片合二为一的绣片图案。当他抬头想道谢时,发现吴晓梅的眼眶泛红。

"怎么了?"他轻声问。

吴晓梅摇摇头,指向绣像上年轻的务努嘎:"我在想...如果当年有手机,有网络,她是不是就不用和家人分开这么多年..."

龙安心不知如何回答。他下意识地伸手想安慰吴晓梅,却在半空停住了。令他惊讶的是,吴晓梅主动握住了他的手,苗家少女的掌心粗糙而温暖。

"你曾祖父联结了两个世界,"她轻声说,"现在轮到你了。"

窗外,一轮满月升上枫香树梢。龙安心想起陶德昌说的"满月之夜带上你的锤子来",突然明白了银匠邀约的深意。三百年前,他的祖上在这里传授技艺;八十年前,曾祖父用相机记录文化;而现在,轮到他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对话,让断裂的联结重新生长。

"明天我要去雷山学银匠,"他紧握吴晓梅的手,"你愿意一起来吗?我想给务婆打一顶新银冠,就按照片上那个样式。"

吴晓梅的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亮。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头,手指在绣像上摩挲过那个年轻绣娘的面容,仿佛在抚摸所有流离失所的灵魂,所有被时光冲散又重聚的故事。

当夜,龙安心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座风雨桥,一头连着过去,一头伸向未来,而无数银光闪闪的蝴蝶正从桥下飞过,翅膀上绣着不同年代的面孔,唱着同一首古老的歌谣。

---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