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叶徽合上笔记本电脑,指节抵在太阳穴上轻轻按压。窗外的雨声细密如针脚,将整个城市缝进一片潮湿的黑暗里。
屏幕上,豆瓣电影《南方雨巷》的评分数字仍在跳动——8.9,7.2,8.5——像一尾缺氧的鱼,在资本的渔网里徒然挣扎。评论区早已沦为战场,五星好评和一星差评如两军对垒,短评区每隔几秒就刷新出一条带着火药味的发言:
"水军能不能滚?这电影也配和《xx》比?"
"某些流量粉急了?你家主子演技能有叶徽一半细腻?"
"纯路人,男主眼神戏绝了,但剧情确实单薄"
叶徽的指尖在触控板上滑动,点开一条被顶到首页的热门长评。标题很冷静,甚至带着几分学术气息——
【理性讨论】《南方雨巷》是否被过誉?
"先说结论: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和败笔都是叶徽。"
"作为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他将民国知识分子形象诠释得令人心惊。特别是第37分钟雨巷回眸的镜头——油纸伞沿抬起时,他眼睛里那种层层剥落的孤独感,堪称近十年华语电影最动人的面部特写之一。但问题也在于此:导演显然意识到了这颗明珠的光彩,于是整部电影都成了他的个人秀,其他角色全部沦为扁平化的背景板..."
叶徽的目光在"毫无表演经验"几个字上停留片刻。前世在叶家,每逢年节堂会,他都要陪着叔伯们演《牡丹亭》的折子戏。十五岁那年扮柳梦梅,连苏州来的昆曲大家都说他"眼中有旧时月色"。
手机突然在木质桌面上震动起来,连续三声闷响。经纪人林小雨的微信气泡一个接一个蹦出来:
"看到豆瓣了吗?芳姐那边买了五百个五星被扒出来了!"
"云裳集团正在联系公关公司压差评!他们截到内部群聊记录了!"
"你千万别发声!剧组明早九点要开紧急会议!"
叶徽没回复,拇指上滑退出聊天界面,转而点开自己三天前注册的豆瓣小号。ID很直白,叫"民国过客"。他在那篇热评下方留言:
"叶徽的表演之所以突出,是因为他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困境——不是演出来的忧郁,而是骨子里的疏离。建议重看1小时02分茶馆独白戏,他握茶杯的姿势是典型的民国文人手法。"
发完这条,他顺手截了五张图。都是些刚注册三天的账号,动态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清一色给《南方雨巷》打五星,同时给某流量明星的新剧《夏日甜心》刷满屏好评。最滑稽的一个ID叫"电影爱好者小张",主页却只有两条动态——相隔两分钟,一条夸《南方雨巷》"演技炸裂",另一条赞《夏日甜心》"剧情精彩"。
——有意思。
叶徽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牛皮笔记本,褐色封皮上烫着"癸未年记事"五个褪金的字——这是他在古董市场淘来的真民国物件。翻到写着"娱乐圈观察"的那页,钢笔尖在"星耀娱乐"四个字后面拖出一道细线,箭头指向新补的笔记:"雇佣水军→打压独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