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的猫会修仙,我的人生开挂了

第112章 大战一触即发(1 / 2)

出关前。

秦王府都尉宁辰千里奔袭斩杀大都督龙湘。

此乃理屈。

可深究其原因。

太子曹陀发出虎符,命大都督龙湘统帅庐陵军为主的五万重甲骑兵,趁着秦王府精锐遵照皇命北上,来犯雁南关。

大都督龙湘这才遭受杀身之祸。

出关后。

骠骑大将军董朔联合戎龁主力,伏击秦王府遵照皇命北上的精锐。

勾结戎龁蛮夷,坑害大魏子弟。

此乃天大的理屈。

秦王府和大魏皇权必定会发布各种檄文相互攻讦,占据道德制高点,也就是争夺所谓的‘道义’。

但无论檄文写得多么文采斐然,找的理由再冠冕堂皇,不过是藩镇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皇权为了将分散的权力收归朝堂,绞尽脑汁给师出有名找的借口罢了。

秦王府与大魏皇权的对决。

从藩镇的崛起和皇权的衰落那一刻开始。

已经注定难以避免。

战事一起。

除了比一比谁的拳头大之外。

谁胜谁负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则是原本被高高在上的权贵,视为如蝼蚁般的万千黎民!

若是皇权所辖的民众生活过得去,但凡有一口饭吃,都不愿冒着砍头的风险去反抗朝廷。

如果除了有口饭吃,逢年过节还有肉有新衣,日子过得太平。

秦王府要反。

不管秦王温寅如何爱戴封地子民,封地之外的万千黎民只会将秦王温寅视为意图谋权篡位的逆贼。

胆敢破坏安稳太平的日子,自然是纷纷响应皇命踊跃参军入伍,誓杀逆贼护家卫国!

可现在天下的万千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别说有一口饭吃。

连命都是朝不保夕!

秦王温寅施仁政,封地民众安居乐业,虽然偏居一隅,但却是乱世难得的一片净土。

无数灾民蜂拥而至躲避祸乱。

腐朽残暴的大魏皇权此刻要削藩。

这是将万千黎民最后一点活命的希望抹杀。

他们可不会答应!

只要秦王府扛住大魏皇权的三板斧。

有万千黎民做最坚强的后援。

再高举反魏义旗。

必定应者如云。

军力短期内会急速膨胀。

这天下必改朝换代!

化身雀鸟的宁辰伴着大军飞行,飞久了,颇为无趣,闲着也是闲着就思虑了一下大势。

可该如何扛住大魏皇权的三板斧?

重中之重就是秦王府精锐北出雁北关之役。

如果太子曹陀没有命庐陵军北上侵犯雁南关。

三路军侯以及骠骑大将军还会遮遮掩掩。

玩一玩勾心斗角。

但现在已经撕破脸皮。

之前的应对策略需要彻底改变。

比如。

原定出关之后。

兵分两路跟在两路军侯身后,若是两路军侯被袭,伺机救下两路军侯。

再汇同两路军侯击溃骠骑大将军的伏兵。

撕破脸皮之后的玩法不一样了。

最开心的当属两路军侯。

大都督龙湘的死讯。

最快天亮之前。

最迟一天之后。

北上的两路军侯都会知晓。

虽然秦王温寅与潥州节度使张克、鄢州节度使姚恒都已相互暗中沟通。

若有非同一般的变故。

必抱团抗击骠骑大将军董朔亲率的五万精锐重甲骑兵。

可秦王府和大魏皇权在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因素推动下。

突然上到一决生死的拳击台决斗了。

潥州节度使张克、鄢州节度使姚恒,虽然都被大魏皇权猜忌,成为削藩的首冲目标,但肯定不会马上相助秦王府。

最好是秦王府北上精锐与骠骑大将军董朔拼个两败俱伤,再来个渔翁得利。

天下大乱。

有野心有实力的藩镇都是蠢蠢欲动。

最终赤膊上场逐鹿天下。

有野心却实力弱的藩镇等形势明朗。

要不就是彻底倒向大魏皇权,跟随镇压叛贼,即保住藩镇不被削,又保存实力与更虚弱的大魏皇权讨要好处。

藩镇势力依旧是尾大不掉。

甚至名义上服从皇权。

实际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又或者见秦王府气吞山河横扫天下,急忙改旗易帜投奔新主,等新王朝建立,怎么也得捞个从龙之功。

因此。

潥州节度使张克亲率三万轻骑,鄢州节度使姚恒的心腹大将黄朗麾下的一万重骑三万精锐步卒。

北上之后。

绝不会在这寒冬季节冒险进入冰天雪地的茫茫草原。

各自固守回归的咽喉要地。

派出大量斥候。

不间断地打探消息,也算是变相直播,秦王府北上精锐与骠骑大将军董朔五万精锐重甲骑兵的决斗。

坐山观虎斗。

难道不比充当炮灰香么?

最着急的当属骠骑大将军董朔。

三路军侯全都不尊军令,深入草原寻找戎龁主力决战,预定的伏击计划肯定泡汤了。

当然。

绝不会傻乎乎地同时向三路军侯发动攻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可皇命难违。

只能寻找秦王府北上精锐对决。

战略主动彻底丧失。

轻松大胜还好。

即一战歼灭秦王府精锐,又威慑另外两路军侯,再携大胜之势,对付首鼠两端又毫无死战之意的两路军侯,简直是轻松碾压。

可要是惨胜。

而在南面侵犯雁南关的友军又失利。

两路军侯见大魏皇权如此不堪,绝对会落井下石,痛打骠骑大将军董朔这条落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