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兰遮城内,荷兰人的处境也日益艰难。当初城东荷人市镇被郑军占领,众多荷兰镇民纷纷逃入城中避难,使得城内军民总数多达1700余人。然而,城中储备的食水,仅够三分之一的人维持生计。
为了填饱肚子,荷兰人不得不冒险出城渔猎。可只要一出城,便立刻遭到围城郑军的猛烈攻击。马信所率领的围城兵力,虽说并非郑军主力,但人数依旧远超荷方守军。而且,郑军巧妙地藏身于土壁破屋之后,占据着有利地形。荷方多次试图将郑军击退,却始终未能得逞,只能零星地派人偷偷出城寻找食物。但这样的行动收效甚微,每次所得都极为稀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中的饥饿与疾病开始蔓延。士兵们因长期吃不饱饭,身体日渐虚弱,战斗力也大幅下降。伤病员更是因缺医少药,痛苦不堪。荷兰指挥官看着城内日益糟糕的状况,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与此同时,城外的郑军同样不好过。虽然马信的部队成功困住了热兰遮城,但后方不断遭受原住民的袭扰,让他们疲于应对。郑芝龙既要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又要稳定军心,还要谋划如何攻破热兰遮城,可谓压力巨大。
而李长林这边,尽管李家军粮草充足,但他也深知局势的严峻。他一方面密切关注着热兰遮城的动静,另一方面思考着如何帮助郑军摆脱困境。他明白,若不能尽快打破僵局,双方都将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两方在热兰遮城僵持不下,如此虚耗着,时间悄然来到了八月初。就在荷兰人几乎要陷入绝望之时,他们忽然惊喜地望见了救兵。
还记得开战之初,荷方主力舰赫克托尔号被炸毁,剩余的小型舰玛丽亚号便肩负起了前往印尼求援的重任。此刻,它终于从荷属印尼首都巴达维亚带来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增援舰队,足足有12艘舰船。
负责围城的李长风,手中并没有任何郑军舰船可供调遣指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只能急忙派人向位于外海的郑瑶通报情况。可即便如此,他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方船只缓缓停靠在外海,而后用小舟装载着补给物资,朝着热兰遮城进发。
此次巴达维亚的舰队,不仅带来了粮食弹药等急需的补给,还送来了700名士兵以及数艘炮舰。荷兰人见状,顿时士气大振,立刻计划在补给完成后发动一场奇袭,妄图一举击退围城的郑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荷方的运补工作仅仅进行了数小时,原本还算平静的天空,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紧接着便是风暴裹挟着倾盆烈雨席卷而来。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使得海面波涛汹涌,浪高数丈,小舟在风浪中根本无法稳定航行,迫使补给作业不得不中断。
热兰遮城所在的大员岛乃是一座沙洲岛,其周边滩涂极为平浅,吃水深重的荷方大船原本就难以靠近,在这狂风暴雨的肆虐下,更是面临着搁浅的巨大危险。无奈之下,荷方舰队只得匆忙扬帆,远离这片危险区域,以躲避风浪。
待风暴终于平息,海面恢复平静,荷方舰队这才小心翼翼地返回热兰遮城,继续完成补给工作。然而,这场风暴耽搁了太多时间,待一切准备就绪,四周的时间已然悄然流逝。而原本在台湾岛内四处忙于确保食粮的郑军兵众,此时也已全部集结回台南沿岸,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荷兰人虽因这场风暴错失了反攻的最佳时机,但他们依旧心有不甘,执意发动反攻。他们派遣五艘炮舰,沿着热兰遮城北方水道缓缓进入台江内海,企图从海上炮击马信位于荷兰市镇的军营后方,随后再让步兵登陆,一举将马信的部队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