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风再起

第202章 残庙对(1 / 2)

崇祯十三年冬。

杨嗣昌从四路围攻商洛山,再次击溃刚刚壮大起来的义军。

即便有李长风支援的火器也不行,几万农民军就是乌合之众,指挥不行,谋略也不行,面对官军一触即溃。

刘宗敏的刀在月光下划出一道银弧,两个女人的头颅几乎同时落地。鲜血喷溅在雪地上,像两朵怒放的红梅。他跪在妻子尸身前,铁塔般的身躯微微发抖。

"弟妹...走好。"周德福别过脸,喉结上下滚动。

刘宗敏抹了把脸,起身时已恢复冷硬:"烧。"

火把扔向粮车,烈焰瞬间吞没了他们最后的辎重。三百轻骑静立在风雪中,看着赖以生存的物资化为灰烬。这是唯一的生路——明军四路合围商洛山,唯有弃重突围才有一线生机。

"闯王到哪了?"刘宗敏哑声问。

"前日过了黑石渡。"周小栓勒住焦躁的战马,"田将军带着火枪队断后。"

刘宗敏点点头,最后看了眼燃烧的营帐。那里有他亲手给妻子打的白玉簪,有周德福女儿绣的平安符,有兄弟们攒了半年的军饷...如今都成了迷惑追兵的诱饵。

"走!"他翻身上马,"去河南找闯王!"

马蹄踏碎积雪,这支伤痕累累的队伍如幽灵般穿过官军防线。他们不知道,三百里外,改变他们命运的一场相遇即将发生。

......

破庙残垣在风雪中瑟瑟发抖。李自成蹲在漏风的殿角,就着微弱的火光查看腿上箭伤。三个月前他还是拥兵数万的"闯王",如今身边只剩十七骑。杨嗣昌的四面围剿像梳子般扫过商洛山,把农民军梳得七零八落。

"闯王,找到些干柴。"老亲兵抱着几块朽木进来,"还逮着个书生。"

李自成皱眉抬头。亲兵押着个青衫男子进来,那人约莫三十出头,面容清癯,虽衣衫褴褛却掩不住一身书卷气。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腰间挂着个碎了的砚台,墨汁染黑了半边衣袍。

"学生只是避雨..."书生苦笑拱手,声音却清朗如泉。

李自成突然笑了:"举人老爷也落难?"

书生一怔,随即坦然道:"杞县李信,因作《劝赈歌》得罪乡绅,被革了功名。"他看了眼李自成腿上的伤,"阁下箭伤溃烂,学生略通医术。"

火堆噼啪作响。李信处理伤口的手法娴熟,用的是随身携带的金疮药。李自成打量这个落难举人,发现他十指修长却布满老茧,既有读书人的儒雅,又有干过农活的粗糙。

"先生为何写《劝赈歌》?"

"见不得百姓易子而食。"李信系紧布条,"阁下为何造反?"

庙内霎时安静。亲兵们手按刀柄,只等闯王一声令下。李自成却哈哈大笑:"问得好!因为朝廷不让百姓活!"

李信眼中精光一闪:"所以阁下就带着他们抢?抢完东家抢西家,如蝗虫过境?"

"放肆!"亲兵拔刀出鞘。

李自成抬手制止。他盯着李信看了半晌,突然问:"那依先生之见?"

"取天下如烹小鲜。"李信从怀中取出一卷皱巴巴的纸,"不可操切,不可懈怠。首要者——"他展开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均田疏》三字,"让耕者有其田。"

李自成接过细看,越看眼睛越亮。这纸上写的不正是他多年来想说却说不出的道理?免赋税、均田地、肃贪官...条条切中时弊。

"先生大才!"他猛地抓住李信的手,"可愿随我共创大业?"

李信不答反问:"阁下可知为何历代农民起义皆败?"

"请先生指教。"

"因为没有纲领。"李信指着破庙外漆黑的夜,"如这风雪夜行,无灯无火。抢粮吃饱是一时,分田立制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