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风云录

第28章 红星的陨落 第2节 帝国的离心力(2 / 2)

在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的萨格达晨钟声震颤着莫斯科的神经。1990 年 2 月 16 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在维尔纽斯议会大厦的穹顶下,议员们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庄严而激昂的旋律中举起右手,通过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墨迹未干,克格勃驻地窗外的列宁雕像已被涂上立陶宛三色旗的油漆。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立陶宛独立的一种象征,更是对苏联统治的一种公然挑战。苏联宪法第 72 条此刻显出荒诞的黑色幽默,该条款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权自由退出联盟”。当年被苏联强行划入版图的波罗的海三国,如今最先撕开了这张看似坚固的薄纸。

里加的拉脱维亚人用老式印刷机连夜赶制护照,这一行为象征着他们对独立的渴望和追求。他们希望通过拥有自己的护照,来证明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身份。塔林的爱沙尼亚青年在街头高唱《土地之歌》,歌声中混杂着苏军坦克履带碾过冰面的脆响。这一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爱沙尼亚青年对自由和独立的热情,又体现了苏联军队的存在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四、 克里姆林宫的两难抉择与局势恶化

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戈尔巴乔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动用武力来阻止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和东欧剧变的浪潮,那将使红场上的列宁陵寝也成为历史罪人。因为苏联一直以来都以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为理念,如果此时动用武力镇压,将违背这些理念,损害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然而,如果按兵不动,帝国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加速倒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浪潮就像一颗火种,有可能引发其他加盟共和国的连锁反应,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双手在办公桌下颤抖,面前的茶杯里漂着未化的糖块。他想起十年前契尔年科接见东德代表团时的咳喘声,历史的报应竟来得如此迅猛。他意识到,苏联的局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当立陶宛的三色旗在维尔纽斯城堡上空升起时,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正下令封锁波罗的海沿岸港口,可军舰上的水兵已经在偷听爱沙尼亚电台的流行音乐节目。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军队内部的人心涣散,士兵们对苏联的忠诚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莫斯科的春天来得格外迟缓。红场上积雪未消,加盟共和国的代表却在最高苏维埃大厅里争吵得面红耳赤。乌克兰的舍甫琴科之子们举着“自由乌克兰”的横幅,表达了他们对乌克兰独立的强烈愿望。格鲁吉亚的酒神之子在第比利斯举着葡萄藤编织的权杖宣布独立,这一行为象征着格鲁吉亚对国家主权的追求。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 - 卡拉巴赫的硝烟中互相诅咒,车臣的山民在大高加索山脉深处磨利弯刀。这些事件,都表明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帝国的离心力像脱缰的野马,将那座用刺刀和理想搭建的红色宫殿震得地动山摇。

五、 戈尔巴乔夫的无奈与历史的闭环

戈尔巴乔夫在镜中看见自己鬓角的白发,像苏联国旗上的那抹褪色白条。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挽回苏联解体的命运。他签署的《国家主权法》本想给帝国套上缰绳,试图在维护苏联统一的前提下,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一定的自治权。然而,这部法律却成了加速解体的催产士。各加盟共和国利用这部法律,纷纷宣布自己的主权独立,进一步加剧了苏联的分裂。

当立陶宛总统兰茨贝尔吉斯用鹅毛笔签署独立文件时,笔尖上凝结的墨水恰似当年签署《莫洛托夫 - 里宾特洛甫条约》时的铁血残渣。历史的因果链在这一刻显出诡异的闭环,红色帝国的末路恰似其诞生时的原罪。克格勃档案库里尘封的文件开始流传,上面赫鲁晓夫的批注旁,赫然写着:“这会毁了我们所有人。”这些文件的流传,揭示了苏联内部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苏联解体的必然性。

从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到东欧剧变,这一系列事件相互交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离心力,最终导致了苏联这个庞大帝国的解体。苏联的解体,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它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未能挽救苏联的命运,反而加速了其解体的进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苏联的解体成为了 20 世纪末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喜欢俄罗斯风云录请大家收藏:俄罗斯风云录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