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87《郑和与回回人》(2 / 2)

郑和打开其中一罐,浓烈的乳香扑面而来,熏得他眼眶发热。这些香料要跟着船队漂过印度洋,绕过马六甲,再沿着海岸线北上,最终会分发给大明各地的回回聚居区。就像当年波斯的商船带来苜蓿和胡桃,大明的瓷器和丝绸也会在这里生根。

起锚时,古里的回回人在岸边点燃了成排的椰油灯,火光映着宝船上的十二面日月旗,把海水染成了琥珀色。易卜拉欣站在礁石上,挥着条绣着星月的头巾,头巾角上系着郑和送他的泉州锦缎——那是从宝船的储备里特意挑的,颜色像极了古里的晚

永乐五年的开斋节,泉州清净寺的望月楼挂满了玻璃灯。郑和穿着母亲绣的白长袍,跟着阿訇做礼拜时,忽然看见人群里挤进来个红胡子汉子,怀里抱着个牛皮袋,袋子上的星月纹和易卜拉欣的一模一样。

“三保大人,古里的回回人托我带话。”汉子掀开牛皮袋,里面是用棕榈叶包着的椰枣,“他们说,印度洋的季风记住了宝船的味道,就像泉州的刺桐花记住了波斯的月光。”郑和接过椰枣时,发现棕榈叶上还用阿拉伯文写着行小字:“下次来,带些克尔白的圣土。”

夜里,郑和在清净寺的回廊上遇见了当年的老匠人,老人正对着月光修补一只青花瓷瓶,瓶身上新画了艘宝船,船帆上绣着细密的星图。“这是古里的回回人画的。”老人指着船舷处的新月纹,“他们说,每颗星星都是船队去过的地方,连起来就是回回人的归乡路。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那年,易卜拉欣的儿子跟着船队来到了中国。年轻人站在宝船甲板上,望着船头雕刻的龙头,腰间挂着个银香囊,里面装着古里的乳香和泉州的沉香。“父亲说,这叫‘海纳百香’。”他笑着对郑和说,眼睛弯得像波斯湾的月牙。

船队经过忽鲁谟斯时,郑和带着马欢去拜访当地的回回长老。长老的书房里摆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上面用朱砂标着大明的位置,旁边注着:“来自月亮升起的地方。”书架上,一本用波斯文写的《星槎胜览》正在被抄录,羊皮纸上画着宝船和星月旗。

归航的夜里,郑和站在甲板上,望着头顶的星斗。北极星还是那么亮,就像母亲临终前床头的油灯。他摸了摸腰间的牛皮袋,里面装着从麦加带回的圣土,还有易卜拉欣托他带给中国回回人的肉豆蔻种子。这些种子会在泉州的土地上发芽,就像郑和船队带来的故事,会在回回人的口耳间流传。

海浪拍打着船舷,远处传来水手们的歌声,混着波斯语和闽南语的调子,像极了古里回回人火塘边的夜话。郑和望着前方的航灯,忽然觉得,这一趟趟的远航,其实都是为了把散落在天涯的回回人的心,用香料和星图串成一串,让每个漂泊的灵魂,都能顺着季风,找到回家的路。

喜欢九州民间志请大家收藏:九州民间志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