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88《于谦显圣》(1 / 2)

正统十四年的冬天,北京城的雪下得格外大。西直门外的城隍庙前,一个穿着打补丁青衫的少年正跪在香案前,额头抵着冻得发红的青砖,手里攥着半卷已经磨破边角的《石灰吟》——那是他父亲临终前塞在他手里的,墨迹在烛火下泛着陈旧的黄,像极了父亲咽气时窗外飘着的梧桐叶。

“于大人,您在天有灵,就救救我娘吧。”少年的声音混着哈出的白气,在空荡荡的大殿里撞出回音。香案上的烛火突然晃了晃,映得神像的红袍似乎动了动,吓得少年猛地抬头。但见那神像依旧端坐在神龛里,丹凤眼微垂,五绺长髯垂在胸前,腰间玉带系得端端正正,正是五年前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的少保于谦。

少年名叫陈石,家住西城根下的胡同里。他爹生前是顺天府的更夫,上个月跟着巡城御史查夜时,在崇文门撞见几个锦衣卫抬着木箱往城外走。第二日清晨,爹就被人发现在护城河漂着,胸口有道寸长的刀伤。娘去顺天府击鼓鸣冤,却被衙役踹着屁股赶出来,说是什么“暴病身亡”,连验尸房的仵作都捂着鼻子说“河水泡发了,看不出伤口”。

“石头,你说你爹走那晚,是不是真看见不该看的了?”病床上的娘咳嗽着,枯黄的手抓着补丁摞补丁的被角,窗棂纸被北风刮得哗哗响,“锦衣卫的人前天又来家里翻箱倒柜,说找什么‘逆党名单’,你藏在灶王爷画像后的那半块玉佩……可还在?”

陈石猛地攥紧了袖口,那块刻着“忠慎”二字的玉佩,是去年中秋爹在正阳门捡的。当时他还笑说“莫不是哪位大人丢的”,如今想来,怕是从那些锦衣卫身上掉下来的。正想着,外头突然传来砸门声,几个头戴皂隶帽的公差踢开柴门,火把映得满院通红:“顺天府拿人!有人告陈刘氏私藏反诗!”

病娘被拖下床时,棉袄带子刮过炭盆,火星子溅在破草席上,瞬间腾起白烟。陈石扑过去抢那半卷《石灰吟》,却被公差一脚踹在背上:“小崽子还敢藏!这于蛮子的诗也敢读?他都被皇上定了谋逆罪,你想跟着一起砍头吗?”

深夜的崇文门鬼市,灯笼在风雪里忽明忽暗。陈石蜷缩在卖旧兵器的摊子旁,怀里揣着从家里抢出来的玉佩,冻得牙齿打颤。他听见几个穿皮袄的汉子在议论:“听说于谦大人的尸身被锦衣卫扔在西直门外的乱葬岗,连棺材都没给一口,还是德胜门的老军户们偷偷收的尸……”

“嘘——”另一个汉子往地上吐了口痰,“新皇刚复位,石亨那帮人正盯着呢。前几日有个书生在城隍庙写了首悼念诗,当场就被打断了腿……”话音未落,街角突然传来铜锣声,几个举着“回避”牌的公差冲过来,鬼市瞬间作鸟兽散。

陈石躲在石碑后,却见月光下有个白胡子老翁坐在石磨上,手里拿着串糖葫芦,正朝他招手。走近了才发现,老翁穿的青布棉袍虽旧,却洗得干干净净,腰间系着的丝绦上,竟也挂着块刻着“忠慎”的玉佩,和他怀里的那块一模一样。

“小友可是姓陈?”老翁递过糖葫芦,糖衣在月光下泛着红,“你爹临终前是不是说,‘找西城根穿皂靴的老周’?”陈石猛地抬头,这话正是爹咽气前说的最后一句,当时他以为是胡话,没想到在这鬼市遇见了知情人。

老翁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半幅残破的舆图:“你爹撞见的,是石亨的人在转移粮草账本。正统十四年北京保卫战时,于谦大人曾让各营登记粮草数目,如今太上皇复位,石亨怕当年克扣军粮的事败露,便要销毁证据……”话没说完,街角突然传来马蹄声,老翁往他手里塞了块碎银:“明日卯时去西直门外的乱葬岗,找第三棵歪脖子槐树,树下有个密道通向旧粮库……”

陈石在乱葬岗整整转了三圈,才找到那棵半边枯死的老槐树。积雪下露出半截青石板,搬开时带出一股陈年的霉味,却混着若有若无的槐花香——这是爹生前最爱说的,于谦大人在巡抚山西时,曾带着百姓种了漫山的槐树,花开时香飘十里。

密道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陈石摸着潮湿的石壁往下走,突然脚尖踢到个硬邦邦的东西。划亮火折子一看,竟是具穿着官靴的骸骨,腰间还别着半块腰牌,隐约能看见“顺天府”三个字。他突然想起爹说过,顺天府的王推官三个月前突然“病故”,如今看来,怕是也遭了毒手。

再往下走二十步,豁然开朗。借着墙缝透进来的月光,陈石看见整面墙都码着木箱,封条上盖着“武清侯府”的朱砂印——正是石亨的爵位。他颤抖着撬开一箱,里面全是账册,翻到正统十四年十月那页,只见“德胜门守军三万,应领粮十万石,实发六万”的字样刺得人眼睛生疼。

就在这时,头顶突然传来脚步声,火把的光映在石壁上,像极了锦衣卫的飞鱼服。陈石赶紧往暗处躲,却踢翻了地上的瓦罐,响声在地道里格外刺耳。“在下面!”上面传来喝令声,铁链坠地的声音越来越近,陈石攥紧了账册,突然听见头顶的槐树上传来一声叹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抬头望去,月光中站着个穿红袍的身影,长髯被风吹得飘起,正是城隍庙的于谦神像。那身影抬手一指,地道深处突然涌出白雾,锦衣卫的火把瞬间熄灭,只听见他们惊慌的叫声:“有鬼!是于谦的鬼魂!”

陈石趁机爬出密道,回头看时,老槐树下的身影正慢慢消散,却有片槐树叶落在他掌心,明明是寒冬腊月,叶子却鲜嫩得能滴出水来,叶脉间还刻着两行小字:“持此账册,明日辰时去通州找陈瑄。”